文档介绍:古代诗文读音
“普通话”(一)
上古·雅言: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
“普通话”(二)
汉代以后·通语:
—《论语·公冶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
(一)
古今字:
一个词发展出多个意义之后,最初纪录这个词的字形没有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多义字。后来古人又造出新字来分化其中的某个或某些意义,这就形成了古今字。原字是古字,后造的字是今字。
所谓“今”,不是今天,还是古代。先秦为古,汉代就是今;汉代为古,南北朝就是今。
(二)
读音相同的古今字: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
(曾晳)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论语·先进》
返
稀
(三)
读音不相同的古今字: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论语·微子》
现
饲
(一)
古代人名地名常有特殊读音(1) :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季氏》
ɡāoyáo
bì
(二)
古代人名地名常有特殊读音(2) :
葉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论语·述而》
shè
(一)
文白异读:
所谓文白异读,是指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同一个词有两个(少数有两个以上)读音,其中一个有书面语色彩,称为文读音,另一个有口语色彩,称为白读音。
(二)
文白异读的分辨:
分辨文白异读音中的文和白方法是,文读用于书面语词、多音节词,白读用于口语词、单音节词。
(三)
诵读古代诗文一般应该采取文读: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论语·季氏》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三字经》
古代诗文的读音问题
(一)
用改变字音的方法来求得押韵和谐: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uā
ié
iā
—杜牧《山行》
∆
∆
∆
iá
(二)
多数情况下无法改变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ià
í
éi
—《三字经》
∆
∆
∆
è
∆
(一)
中古格律诗的吟诵:
在中古诗歌吟诵中,要求把古代入声字读得短促一些,把古代平声字读得缓长一些,以便构成平仄对比,体现古人吟咏诗词的风格。
有些人说,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就是中古的平声,普通话的上声去声就是中古的上、去、入声,这个判断不对。
(二)
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中有中古入声字:
平
上
去
入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中古
今
(三)
根据古入声调在不同方言中的派入⑴:
凡普通话读阴、上、去而西南方言读阳平的字是古代入声字。
八
铁
各
普通话
阴
上
去
西南方言
阳
(四)
根据古入声调在不同方言中的派入⑵:
凡普通话和西南方言都读阴、上、去的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