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从《社会分工论》看集体意识.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从《社会分工论》看集体意识.doc

上传人:文档库 2014/1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从《社会分工论》看集体意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社会分工论》看集体意识
迪尔凯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从经济现象中,发现社会性和道德性的规律。很多人把关于两种团结的叙述看作本书的最大成就,但我认为,《社会分工论》最重要的发现在于对集体意识的发现与叙述。
历来的社会学家或者说社会哲学家都喜欢探讨一个问题,即把个体联结为社会的纽带是什么。诸如卢梭的理性契约,斯宾塞的自由竞争,孔德的社会强制力。但是上述几人的观点都有明显的漏洞。如果维系社会的是理性契约,契约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那么没有签订契约或不愿签订契约的是不是没有维系社会的义务?如果是自由竞争,那么怎么解释竞争薄弱的社会?如果是社会强制力,那么又怎么解释人对社会的依附感?
所以我认为,迪尔凯姆在本书中提出的集体意识,才是正确的答案。集体意识这一概念在迪尔凯姆的思想中占有的地位,在我看来几乎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失范、***,和晚年的对宗教的研究,都比不上集体意识的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他在本书中给集体意识下了这样的定义: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迪尔凯姆是在分析犯罪时提出集体意识这一概念的。在第二章中,他对犯罪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假设:对社会产生了危害的行为、同时受到社会压制的行为、受社会成员共同谴责的行为,对集体感情的危害,等等。但这几种假设都被迪尔凯姆自己否定。最后他提出了集体意识这一概念,并指出,犯罪是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的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迪尔凯姆指出,集体意识的基础并没有构成一个单独的机制,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散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但它又具有自身的特质,并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实在。迪尔凯姆还发明了一个技术性的表达方式,特指由社会相似性构成的总体。但是迪尔凯姆又说,社会相似性在不同的社会发生着变化。在机械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非常大,而在有机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则非常小。所以在不同的社会,集体意识也发生着变化。这就涉及到集体意识的发展。
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甚至可以说,集体意识是维系社会的唯一因素。同样的宗教、同样的信仰、同样的价值目标、同样的行为规范、同样的道德标准甚至同样的情绪情感,集体意识是如此的庞大,以至于在古代社会,隶属于共同情感的个人几乎相近或相似。
无疑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了。分工形成的经济依赖成为了更为物质化的纽带。可是在个人分化的社会里,共同的集体意识也继续对社会团结发生作用,它加强并巩固了经济依赖所造成的联系。分工的发展导致了有机团结的出现,可并没有消灭共同的集体意识;它只是降低了集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微小调节中的重要性。这就为个人的主动性和社会的异质性留下了空间。换句话说,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巨大的集体意识囊括了人们的所有生活,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也都是相似的。而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只关乎“大节”,只对人的基本精神和道德进行相似性维系。这让我联想到张之洞的《劝学篇》,虽然我没有看过原文,但看了《走向共和》后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的集体意识了。在张之洞之前,儒家思想就贯穿了人们的所有生活,而张之洞时的清朝,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了。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个“体”就是迪尔凯姆所指的集体意识在有机团结中的作用呢?
从迪尔凯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时代有人担心分工会导致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