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2016-10-18 陈剑爱思想网陈剑,爱思想网专栏学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陈剑学术专栏。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需取得授权。一、为什么要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有关。 2015 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 % ,为 1990 年以来的 25 年新低。与 2007 年的 % 相比,用“腰斩”一词并不为过。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的历史性转折阶段有关,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在供给与需求这对主要矛盾中,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我们看到,一边是经济持续下行,一边是新的消费需求大幅上升, 投资、出口增长乏力, 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断增强; 一边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一边是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热火朝天; 一边是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另一边是类似教育、医疗、养老等应当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极端稀缺。按世行归类,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大量人群仍属于中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由于收入不足,对中低端产品需求不足,但资本和资源过度涌入中低端产业,造成产能过剩。此外,中国相当一部分属于中高收入人群, 这一部分人群消费结构面临升级, 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中高端产业不足, 使得国内市场上中高端产品供给受到严重抑制。要使需求与供给错配向结构对应, 供需平衡转化, 需要采用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一是需求侧管理, 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供给侧管理, 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 需要从生产端入手, 重要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 促进产业优化重组, 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更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进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二、理论渊源——供给侧改革“与里根经济学”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要提到“供给学派”与“里根经济学”。“供给学派”由美国经济学家裘得· 万尼斯基在 1975 年命名。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 “供给学派”强调的是, “供应”与“需求”关系中的“供应”一边,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从供给着手推动经济发展, 增加生产和供给首先要减税, 以提高人们储蓄、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这就是供给学派代表人物拉费提出的拉费曲线,亦即减税曲线。拉弗曲线是一个简单的描述税率与税收关系的模型, 意在说明, 提高税率不一定能增加税收, 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 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 投资减少, 收入减少, 即税基减小, 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因而适时降税反而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拉弗曲线供给学派还认为,减税需要两个条件加以配合,一是削减政府开支,以平衡预算,二是限制货币发行量,稳定物价。供给学派是针对 70 年代美国出现的十年滞胀所下的一副猛药。凯恩斯主义是典型的需求管理,刺激需求,而供给学派侧重于对供给端的改革和优化。上世纪 80 年代,“供给学派”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