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生儿PICC置管及护理
PICC置管测量方法
上肢静脉测量方法:
将患儿术侧上肢外展与躯体成直角,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1cm。
PICC置管测量方法
头静脉测量方法:
导管长度为从穿刺点大致新生儿PICC置管及护理
PICC置管测量方法
上肢静脉测量方法:
将患儿术侧上肢外展与躯体成直角,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1cm。
PICC置管测量方法
头静脉测量方法:
导管长度为从穿刺点大致的静脉走向经耳到颈部,转向右胸锁关节,-1cm,基本经肘部到上腔静脉的距离一致约9-10cm(-2kg的新生儿)
PICC置管测量方法
下肢静脉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为患儿仰卧位,下肢与躯干成一线,从穿刺点至脐与剑突的中点。
PICC置管操作(略)
PICC导管维护
评估观察:
第一个24小时重点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置管后定期测量臂围,并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分泌物等异常情况;导管是否固定,敷料是否完整
PICC导管维护
冲管封管:(脉冲式正压封管)
1、冲管-将导管内残留液和血液冲入血管。
2、封管-输液完毕或两次间断之间需要封管,维持导管通畅。
注意:严禁使用<10ml的注射器;严禁使用放射造影注射泵。、输血。不可以暴力冲管,避免引起导管断裂,。
PICC导管维护
更换透明敷贴:
目的:防止导管移动、避免感染
1、严格无菌操作进行,第一个24小时更换透明敷贴,去除穿刺口的小纱块以后每周更换,若透明敷贴潮湿、脱落、可疑污染时就随时更换。
2、具体方法-透明敷贴自下而上撕去,注意勿拔出导管,用安尔碘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两遍,待干后更换敷贴,记录。
PICC导管维护
拔管:
患儿平卧,透明敷贴自下而上撕去,%安尔碘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从穿刺点部位轻轻的缓慢拔出导管(按需要剪取导管尖端2-4cm用培养),测量导管长度,拔管后立即用无菌纱块覆盖穿刺点。
PICC导管留置期间的问题及处理
导管堵管
原因:血栓形成、脂肪乳剂沉淀、药物配伍禁忌。
重在预防:
1、使用正压输液接头
2、掌握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技术
3、、输血
4、设药物配伍禁忌表,更换药物时充分冲洗导管
5、输注脂肪乳、输血浆、白蛋白、TPN等前后以生理盐水冲管。
血栓形成处理:
1、用物准备:10ml注射器一个、三通接头一个、1ml注射器一个(内有5000U/ml 尿激酶)
2、步骤一:接三通→开通导管和10ml注射器→使导管内形成负压→关闭开关
步骤二:开通导管和尿激酶注射器→因负压作用尿激酶进入导管→药液保留导管内20分钟或以上
见回血,则将血回吸弃去,以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连接静脉输液或封管
导管相关感染
机械性静脉炎原因:
1、导管反复摩擦静脉壁有关
2、手套滑石粉
预防:减少穿刺次数、用镊子送管
处理:抬高患肢、红外线灯照射、硫酸镁湿敷、喜疗妥外涂
细菌性静脉炎原因:无菌操作不严格,红、肿、痛、分泌物及发热
处理:抬高患肢、硫酸镁湿敷、抗菌消炎贴膜、百多邦及安多福外敷
导管相关感染
穿刺部位感染:无菌操作不严格!
症状:穿刺口红肿,有时可见小脓点或分泌物
处理:抬高患肢、硫酸镁湿敷、抗菌消炎贴膜、百多邦及安多福外敷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感染
处理:应拔除导管
导管脱出
发生原因:未正确固定导管、穿刺口感染渗液
预防:正确固定导管;换药时注意无菌操
导管体外部分断裂
原因:,没将圆盘一起固定
处理:修复、拔管
罕见:导管体内断裂
预防:
行穿刺
快速反应处理:
用手指按压导管远端的血管或于上臂腋部扎止血带,病人制动,血管造影,静脉切开取出
导管移位
原因:
压力的改变
处理:将导管调整至合适位置(只准外拔:将导管拔至锁骨下静脉)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