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文档名称: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ppt

格式:ppt   大小:2,015KB   页数: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ppt

上传人:石角利妹 2022/4/9 文件大小:1.9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
第1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抛砖引玉,贻笑大方。
第2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脾胃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阐明了脾胃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活泼,才能有利于药物和食物的吸收,提高疗效,促进恢复脾胃功能。
第15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切忌过量,因其伤胃反而增加脾胃负担!
第16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1、调和营卫法
“脾为之卫”,脾虚时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内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调和营卫则脾胃健运,阴裕阳充,抵抗力自然提高,此法常用于表虚易感者。《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
第17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2、健脾解表法
本法常用于病久脾虚,卫外不固,易感风寒,舌淡,苔薄,脉细弱。用桂枝汤或四君子汤。临证体会前人总结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临证运用确实如此。
第18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3、补气健脾法
本法常用于脾气亏虚或脾气不足或中气不足,脾不建运之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弱。李乾构老师选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疗效肯定。
第19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4、健脾化痰法
本法常用于脾不建运,痰浊内生之证。头昏头重,脘腹痞满,神疲乏力,眩晕,呕恶等症,舌淡,苔白腻,脉沉滑。丹溪云:“无痰不作眩。”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若夹肝风内动,出现头重头晕、目眩欲倒、恶心作呕,选用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可用此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纳差,眩晕,多痰者取效明显。
第20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5、健脾除湿法
本法常用于脾虚湿困,湿困脾阳,甚或脾肾虚弱,水饮内停之证。大便稀溏,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体沉重,甚至水肿,舌淡,苔白,脉沉濡缓。脾喜燥而恶湿,脾虚气弱则湿聚,聚于内则为痰为饮,泛于外则为肿为胀。其病机则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张景岳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健脾利湿是治水的主要环节,也是开鬼门洁净府的关键所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其治则。治以健脾利水;偏于脾阳虚,选用参苓白术散;偏于肾阳虚,选用实脾饮。
第21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6、甘温除热法
本法常用于内伤发热之证。多属脾胃虚弱,元气受伤,中焦虚寒,症见发热以下午、晚上明显,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如果反复表散,则反而加重病情。“阴虚则生内热”,“阳气者烦劳则张”,此内伤发热之原理。甘温之剂能益脾胃之气,使阳生阴长,相互协调,则“阴平阳秘”,而虚热自除。东垣曰:“甘温能除大热。”尤在泾曰:“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即对此症而言也。所谓“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是也,选用补中益气汤。
第22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7、健脾升陷法
本法常用于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清不升浊不降之证。证见内脏下垂,面黄消瘦,腹部重坠,声低气短,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体沉重,舌淡齿痕,苔白,脉细无力。治以补益脾气,升提举陷,予补中益气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减。
第23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8、升清降浊法
《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大便阻塞不通者,古人有开肺气的治法。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 “肠痹”一门,遵丹溪治肠痹,必开肺气,谓表里相应治法。亦《内经》所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但“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又为肺气宣通之必具条件也。利用某些药物既可升又可降,在定向上存在二重性。从而达到戴裕光教授所说的“升清可以促进降浊,降浊又能促进升清”的目的,可选用验方升降汤。
第24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9、心脾双补法
用于心脾两虚,脾气虚弱,心神失养之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胆怯,纳少腹胀,气短倦怠,月经失调,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宜健脾益气,补心宁神,选用归脾汤。
第25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10、疏肝和胃法
用于肝气犯胃型,证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气频作,每因情志剌激痛作或加重,或伴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弦滑。治当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胃宜降则和”。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肝。胃寒则泛清涎,胃热则食入即吐;过饱则宜消其食,过饥则宜填其空。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治疗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第26页,共5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11、和胃利胆法
胆邪犯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