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特色小镇发展与规划研究
[摘要]特色小镇是个新事物,对其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文章指出了特色小镇崛起的必然性、承载的使命以及样貌规划,以更全面的角度重新审视特色小镇,看清特色小镇在什么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以便做更深层面的剖将被残酷淘汰。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资源多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人也随着资源走,乡镇出现空心化现象。我们需要闪亮的“恒星”,更需要漫天闪烁的“星星”。
上述问题又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问题已经严重到了无法忽略的地步。协调经济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迫切需要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重大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六大任务可以概括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的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当然,在现阶段,小镇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养老等各方面还是有许多需要让我们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我們需要事先进行充分谋划的原因。
2 特色小镇的样貌规划 让城里人回到小镇、农村人来到小镇或者是小镇人继续在小镇,应该少有人希望小镇还是原来的小镇,我也不认为“小镇是乡村的放大”。 有祖祖辈辈生活的原住民,从城市回归小镇的人,旅游的游客……不同的人需求不同,不同的人员结构对小镇规划的要求不同,这是对小镇“特色”设计首先要考虑的一点。
小镇应该是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而非它们的缺点。它应该是具有城市的精致生活,但是生活节奏更慢些,有城市的便捷和现代化,又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然环境。笔者认为从外观形态、自然环境、文化浓度上更多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小镇。
基本条件
第一,在一定区域内有好的生态环境。小镇面积3平方公里,一般不超过5平方公里。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形态,有相对宽松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杭州的桃李春风就处于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园腹地,三面环山,水系通八湖,有700亩林地。杭州春风长乐位于杭州近郊长乐农场,有茶园、稻田、树林、湖泊,是杭州著名的秋色秘境。
第二,要有基础设施。具备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一体化城乡空间体系。比城市拥有更多绿道系统——专业步行和非机动车道,又有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轨道、公交、社区系统以及和其他小镇城市的接驳枢纽。作为中国城市的居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他们的生活,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能帮助小镇居民实现与大城市信息的均等、工作、社交、娱乐和网购需求。其他学校、医院、体育设施、购物场所等都是居民必须的设施条件。将这些设施及产生的数据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综合调控和应用,这一个平台及相关配套管理体系形成未来小镇高效管理的基础,这种利用现代技术及信息网络对区域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在小镇管理上也需要引起重视。
第三,有一定能提供工作机会和收入的产业。最好能围绕一个具有特色、站位高端的产业主题形成部分产业生态。
第四,完整的服务管理机制。有相关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流程,这种管理是多方面的:物业管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社区管理等。一个系统的服务管理机制包含组织、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等,对上述所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特色小镇应该是“人情原乡”
除了上述基本条件,小镇最重要的吸引点是回到小镇,就回到了我们曾经熟悉的“人情原乡”。和城市“遥远”而又“冷漠”的人际关系比,小镇是有“温度”的“熟人社会”。小镇的社会关系对道德和舆论约束更强,信誉度更高,交易成本更低,安全感更强,小镇是个人更被群体关注的一个地方。具备这些特点的地方是更适合作为“精神家园”的。这一点,对已经满足了低层需求的城市居民来说越来越重要。小镇建设最理想的状况是,如同“圆明园”对于雍正,小镇可以成为满足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后承载“梦”的地方。
目前阶段,靠近城市的小镇,因为前期从城市能获得医疗、教育、购物、信息、娱乐等支持。这个区域的小镇将首先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周边区域,特别是拥有较好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和自然生态条件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将最先受到追捧。不远的将来,随着AR、VR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工作不需要积聚于写字楼和城区,选择小镇的城市居民会越来越多。
3 特色小镇积聚资源和人流的路径
目前我们的“特色小镇”跟西方发达国家的“小镇”比,人家是多年自然形成,本身居民已经安居乐业;而我们是需要短期内主动去调配各种资源去形成和建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