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3
文档名称:

消能减震构件.pptx

格式:pptx   大小:16,436KB   页数:1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消能减震构件.pptx

上传人:wuxilove 2022/4/9 文件大小:16.0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消能减震构件.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4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JXZ 21020
混凝土结构设计
主讲:张毅
二零一七年三月
建筑消能减震结构应用
2017/4/4
终止我国城乡地震灾难的必2 2009 年新建的隆兴乡博爱学校
在2013 年芦山地震中塔楼及结构柱破坏情况
(3)建筑功能丧失问题。在地震作用下,传统抗震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和强烈振动,引起建筑中的非结构构件及装修、吊顶等的破坏,以及室内设备、仪器、瓶罐等的掉落破坏,必然导致建筑使用功能甚至城市功能的丧失,引起直接或间接的人员伤亡或灾难。例如,地震时医院、
学校、指挥中心、网络、试
验室、电台、机场、车站、
电站等的破坏,会导致现代
城市瘫痪或社会灾难,后果
是难以想象的!
上述传统抗震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凸显严重,原因是:(1)我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偏低。除少数地区外, g;而日本、 g,〜 g, g。也即,我国建筑物地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加速度)仅为世界其他多地震国家设防标准的1/2〜1/4。如果同样的地震发生在我国,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要比其他国家要严重得多!(2)我国很多灾难性地震发生在中、低设防烈度区,或频繁发生超设防烈度的大地震,引发大灾难。唐山的设防烈度为Ⅵ度( g),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 g);汶川的设防烈度为Ⅶ度( g),2008年5·12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 g);青海玉树的设防烈度为Ⅶ度( g),2010年玉树地震烈度达Ⅸ〜Ⅹ度(〜 );四川芦山的设防烈度为Ⅶ度( g),2013年芦山大地震破坏烈度达Ⅸ〜Ⅹ度(〜 g);云南鲁甸的设防烈度为Ⅶ度( g),2014年8·3鲁甸大地震破坏烈度为Ⅸ〜Ⅹ度(〜 g)。即实际地震的地震动加速度值为设计值的6〜18倍!按照传统抗震技术建造的结构,哪能防御这种超级大地震?大灾难不可避免!目前,我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设计标准,还不现实,再加上传统抗震技术体系长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中国这片国土上,要终止地震造成的一次次重复的大灾难,必须在原来采用传统抗震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采用创新的防震技术新体系——隔震、消能减震、结构控制技术体系——四十年来世界地震工程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之一
终止我国城乡地震灾难的必然技术选择(二) 隔震技术及其应用
隔震体系是指在结构底部或某层间设置由柔性隔震装置(如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组成的隔震层,形成水平刚度很小的“柔性结构”体系(图a)。
地震时,上部结构“悬浮”在柔性的隔震层上,只做缓慢的水平
整体平动,从而“隔离”从地面传至上部结构的震动,使上部结
构的震动反应大幅降低,从而保护建筑结构、室内装修、非结
构构件、室内设备、仪器等不受任何损坏,使隔震结构在大地
震中成为“安全岛”。隔震体系把传统抗震体系通过加大结构断
面和配筋的“硬抗”概念和途径,改为“以柔克刚”的减震概念和
途径,是中华文化“以柔克刚”哲学思想在结构防震工程中的成
功运用。
从结构动力学分析,隔震结构是把结构的自振周期大大
延长(即“柔性结构”),从TS1延长至TS2,则结构加速度
反应将从XS1降为XS2,降为原来传统抗震结构加速度反
应的1/4〜1/8(图b),结构抗震性能大幅提高(图4)。
我国近代隔震技术与国际基本同时起步,但发展较快。我国首幢砂垫层隔震建筑由李立教授主持于1980年建成;由刘德馨、曾国林主持的石墨砂浆滑移层隔震房屋于1986年建成;我国最初建成的这几幢隔震房屋至今尚未经历地震考验,而由于砂垫层或砂浆滑移层在地震后没有复位功能,故未能推广应用。关于隔震房屋,于1989—1993年在汕头市建成的我国第一幢夹层橡胶垫隔震房屋,。此后,相继在云南、河南、新疆、四川、山西、北京、福建等地建成了多幢夹层橡胶支座隔震房屋,有些还成功经历地震考验。目前,隔震房屋已逐渐在我国推广应用,至2015年年底,已建成隔震建筑超过6000栋。
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隔震结构有下述的优越性:
(1)确保建筑结构在大地震时的安全。隔震体系可使结构的地震反应降为传统结构地震反应的1/4〜1/8,使隔震结构有很宽的“防巨震安全极限边界”,在超烈度大地震时成为“安全岛”,保护几代人的生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