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新课程激励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课程激励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w8888u 2012/1/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课程激励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课程激励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三明九中《新课程激励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研究》课题江振武林晴岚执笔
一、研究提出的背景与价值
当前,我国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反思我国高中具体教育教学评价未能真正理解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导致教育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单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缺乏。教学本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多边活动,教学过程的展开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为载体。二是评价功能单一,我们对评价功能的理解是甄别与选拔,较少从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三是评价途径单一,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通过一张试卷的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途径,缺乏对学生情感和学生的参与情况的关注,缺乏对学生学科知识形成过程、学****过程和学****效果的关注。四是评价内容单一,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知识的掌握,所考察的也是简单知识的再现。而对于思维、技能、品质、作品等对于学生具有启发性的方面没有评价。五是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式大多时候还是依据分数、考试、和简单的问答来实现,形式方法单一。不重视教育评价的作用,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被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教学评价被当作目的与终结。新课程激励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研究,正是处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提出的。
我校于2006年9月开始了《高中新课程激励发展性教育评价实践研究》的研究。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江振武副校长为该课题研究组长,以教务主任林晴岚为副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参加实验的老师有23人,实验的学生从600多人到1200多人,通过该研究在学校层面对新课程教育评价进行改革尝试。
二、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都提出相关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内容,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制定评价目标时,必须以此为理论依据。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观念作以下理解:(1)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2)从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3)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4)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5)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6)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以上理念对明确和制定评价目标,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有重要指导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给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课程实施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且是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由此,我们认为,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是主动参与者。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成为自律学****者,使其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2).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与必然、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后现代主义为我们实施新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和更为广阔的视野。
三、课题实验的目标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这正体现了教育要满足社会、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