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baba 2022/4/11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论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论文
引言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进行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的结果是通过家长和子女相互作用获得的。在子女教育中,家长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因此,家庭教育成败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教育子女成功惯养成之后再来纠正,那就会十分困难。家长是学生,是因为作为不同角色,家长本身也应该接受教育,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优秀公民。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人们产生思想道德困惑,发生思想道德冲突,引发一些人的思想的行为失范。从家庭教育的效果来说,家长的以身作则更是一种“身教”。身教重于说教,家长要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自己必须首先成为道德高尚的家长。
三、家庭道德教育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是家庭德育的基础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公民应有的道德操守。公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实现四个现代化,社会公德水平也必须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如果公德状况滞后,将严重影响现代化进程。社会公德具有共同
性、传统性、简易性等特点,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的条件。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都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其中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中最基本的要求。遵纪守法是一种良好的意识、品德必须从小就要有意识的加以培养。有些家长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在心态上产生了一些不平衡。比如本来买东西就应该排队,当看到有人“加塞”,就感觉自己吃亏了,非但不制止,也跟着乱挤等等。这样一种心态怎么能够教育好孩子呢?社会公德是孩子走向社会最起码的做人准则。从儿时对孩子抓好社会公德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明礼教育”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核心
明礼,文明礼貌,是道德层面对社会交际成员日常行为举止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程度的一种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具体体现。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传送这许多明礼的佳话,有着重视明礼的悠久而光荣的传统,随着国际间教育的日益频繁密切,明礼更成了关系到国格、人格的大问题。改革开放初,大批“老外”涌进国门,人们象看珍惜动物似的围观,引起外国朋友的极大反感,使我们知道什么是国格。2022年世界杯,大批球迷前往韩国看球,让人担忧的中国球迷的素质,可别再到外国去丢人现眼……说到底“明礼”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所以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入手,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文明礼貌的修养问题。思想感情重视,不少家长只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文明礼貌等素质则很少过问或不闻不问,以至于一些大学教师惊呼,现在的不少大学生缺乏最基本、最起码的文明礼貌习惯,上了大学还要对他们进行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走路,如何如厕等等的培养教育。产生教育上“位置差”,原因固然很多,但家长错过孩子的最佳教育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早起教育。孩子在襁褓中就应该注意事实教育。有些家长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为“玩具”,有时孩子不知从哪里学来一两句“国骂”,家长还喜形于色:这小孩会骂人了!须知家长的这种得意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气。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不文明表现,一般都会在家长身上找到影子。孩子学会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