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观沧海》教学课后有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观沧海》教学课后有感.docx

上传人:309048309 2022/4/11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观沧海》教学课后有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观沧海》教学课后有感
听了蔡艳老师***洋溢的古典诗词《观沧海》教学课后,由衷地说一句:“久违了,如此充满***、充满阳光、充满稚气、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老师的投入满腔、学生们高举的小手、一句句师来生往地默契应和,一次次抑扬觉被启发的状态下的回答让听众惊叹。蔡老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风景再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魂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感受到了美,交流了美。诗歌不再是一节一节,一句一句支离破碎的,而是一幅幅连贯流动、充满神韵的画面。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的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蔡老师在抓本诗的诗眼时很有技巧,她从讲课开始时,就用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特质的话作为导语,而这导语既提起了学生的学****热情,更为后面学生准确理解诗意张本。蔡老师说诗人是“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这不仅在介绍诗人,更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当蔡老师讲到诗眼这句里,当然可以体会这句便是最能体现诗人豪迈胸襟的句子,也是诗歌的主旨之所在。看来,这是蔡老师有意为之。

3、旁征博引妙开拓:
就诗论诗,显然不够,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蔡老师故意在学生理解了诗意、理解了诗人的豪迈大气、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之后,引用传统中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误看法,使用奸臣、奸雄,野心勃勃等等词汇评价,以引起学生的讨论。果然学生们见仁见智,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真实感受,在众说不一中,蔡老师又顺势引导学生学会看待事物要看主流的正确方法,教给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师生在平等对话中更深入领会了文章主旨,从而使整个课堂步入高潮。
总之,在这堂课中,蔡老师教给了学生品诗的方法:读诗韵──感诗意──品诗境,我把它定义为蔡老师的三步读诗法。我想,她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品诗之法,不愁古典文学的积累不厚!
最后,我想用“三多三少”对蔡老师的这堂课做一总结,同时也做为我今后教学古典诗词的原则:

多声情并茂的诵读,少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陶情冶性的快乐,少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自我体验的感悟,少微言大义的挖掘。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