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儿科基础知识
本讲稿第一页,共九十一页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第二节 生长发育
第三节 小儿营养与喂养
第四节 儿童保健
本讲稿第二页,共九十一页
不同年龄时期的小儿在解剖、生理、病理、心理受遗传影响较小。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九十一页
性别
一般女孩平均身高、体重较同龄男孩小。女孩的语言、运动发育略早于男孩。因此,男孩、女孩的生长发育应分别评价。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九十一页
营养
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
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九十一页
疾病
急性疾病常使体重下降;慢性疾病可使体重和身高都落后;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
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九十一页
孕母状况
妊娠早期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妊娠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早产和胎儿体格及脑的发育迟缓。
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九十一页
生活环境
家庭资源、家庭文化、家庭类型及社会环境等,对小儿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目录
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一页
二、体格发育及评价
头围
体重
身高
坐高
胸围
腹围
上臂围
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一页
体重是身体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体重是反映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计算补液量和给药量的重要依据。
体重
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一页
正常参考值
出生时平均为:~(男婴偏重)
前6个月平均每月体重增加600~800g,生后3~4个月时体重为出生时2倍(约6kg),后6个月体重增加速度减慢约一倍,平均每月增加300~400g.
第一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长值。
体重
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九十一页
12月龄: 9kg(约为出生时的3倍)
2岁时: 12kg(约为出生时的4倍)
2~12岁:平均每年增长约2kg
体重
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九十一页
生理性体重下降
本讲稿第二十九页,共九十一页
体重
估算公式:
3‾12个月小儿:
体重(kg)=(月龄+9)/2
1‾6岁小儿:
体重(kg)=年龄×2+8
7‾12岁小儿:
体重(kg)=(年龄×7-5)/2
本讲稿第三十页,共九十一页
体重
测量方法
具体操作
卧位测量
坐位测量
立位测量
母抱测量
本讲稿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一页
注意事项
应在晨起空腹时将尿排出后进行
每次测量应在同一磅秤
每次测量应在同一时间进行
返回
本讲稿第三十二页,共九十一页
身高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身高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3岁以下婴幼儿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3岁以后用立位测量,称为身高。
身高
本讲稿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一页
正常参考值
出生时:50cm(前3个月增长值约等于后9个月内的增长值)
6个月时平均值:65cm
1岁时平均值:75cm
2岁时达:85cm
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7cm
身高
本讲稿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一页
身高
身高增长规律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红色为增长的部分
本讲稿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一页
估算公式
2‾12岁小儿:
身高(cm)=年龄×7+70
身高
本讲稿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一页
由于头部、脊柱、下肢3部分发育速度不一致,临床上需要分别测量上、下部量以检查其比例关系,判断疾病更有意义。
身高
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本讲稿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一页
测量方法
身高
身高测量操作
上下部量测量操作
本讲稿第三十八页,共九十一页
注意事项
立位测量时足跟、臀部、两肩胛、枕后节结同时紧贴测量杆
头放正,即眼眶下缘与耳孔上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头顶板必须与测量杆垂直
返回
本讲稿第三十九页,共九十一页
身材异常:低于均值30%以上
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
生长激素缺乏
长期营养不良
严重佝偻病等
身高
身高受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和疾病等因素影响,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影响身高增长。
本讲稿第四十页,共九十一页
坐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
本讲稿第四十一页,共九十一页
出生时约67% 2岁时60%
6个月时64% 6岁时55%
1岁时62% 14岁时53%
坐高
此百分数显示了上、下身比例的改变,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
我国1995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