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从地摊小贩到博士生.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地摊小贩到博士生.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4/1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地摊小贩到博士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地摊小贩到博士生
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恐惧缠绕着他,使他艰于呼吸。
他叫魏宏远。1975年,他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村庄。当地气候条件恶劣,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度,很多儿童和少年患有一种叫做大骨节病的。
于是,在当时舞阳县城一条简陋的小街道上,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清晨,一个文弱少年奋力地架着装满蔬菜的推车,步履沉重,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少年瘦弱的身体尽管矮小,背影却拉得很长……
隔一段时间,人们又发现,在路旁卖早餐的小贩中,又多出了一个摊点和一张稚嫩的笑脸,原来魏宏远又改行卖起了早点――烧饼、馒头……
街头摆摊只够勉强度日,要想彻底改变家庭的贫穷显然不可能。他曾尝试过维修家电、栽种蘑菇等多种行业,却因缺乏资金、技术等原因,最后都无功而返。前行的道路,到底在哪里呢?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魏宏远没有自暴自弃,他始终没有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梦想已很遥远,但他还是满怀热情地憧憬着,一日不断地坚持着。结束了一天的劳碌,魏宏远会把目光聚焦在书本上。
苦难的环境造就了魏宏远坚毅、乐观、豁达、随和的性格,这对他日后的成长不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成长的道路中,对我伤害最大的不是歧视和嘲笑,而是来自内心的绝望;对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家庭的贫困和

身体的缺陷,而是无路可走的恐惧。”

1994年夏的一天,魏宏远遇到河南临颍县第一高中的谌素娥老师。谌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课讲得好,还有副热心肠。“跟我学一年吧,我一定想办法把你送进大学。”谌老师对他说。
在谌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种种努力,魏宏远回到了课堂。他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别人在读书,他像是在拼命。一年的勤奋换来高考的丰收,1995年7月,魏宏远被兰州大学录取。在当年河南省所有报考兰州大学的考生中,他总分列第二,经过面试后被破格录取,这件事在舞阳和临颍两县引起了很大轰动,当地媒体对魏宏远勤奋求学的故事曾予以报道。
选择兰州大学,是因为当时它的学费最低。然而就算是这样,为了第一年的学费,魏宏远家卖掉了一头大猪、六头小猪和一头小牛犊,还不得不多处举债。在只身赶赴兰州的火车上,魏宏远意识到自己已经“榨干”了家里的最后一文钱,今后的一切只能靠自己了。
在交完第一年的全部费用后,魏宏远的口袋里只剩下了几十元钱。
“在成长的道路中,对我伤害最大的不是歧视和嘲笑,而是来自内心的绝望;对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家庭的贫困和身体的缺陷,而是无路可走的恐惧。”魏宏远如是说。
有书可读,就是有路可走,能够走进大学校门,这已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了。此时所有的困难,魏宏远都拿得起放得下。学费贷款,生活费自赚。五天上课,两天兼职,魏宏远4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安排的。做家教、发传单、卖彩票、发放调查问卷、做新闻通讯员……魏宏远曾做过的兼职,十个指头数不过来。4年大学,魏宏远只花掉家里几十元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知识使我获得尊严,知识也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

大学毕业后,魏宏远回到河南临颍县第一高中,做了3年语文教师。在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比他个子高,可是他知识渊博,他自己的经历就像一本教材,学生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