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椴木木耳栽培
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三页
百科名片
真菌界
担子菌门
伞菌亚门
伞菌纲
木耳目
木耳科
木耳属
分布区域:黑龙江、吉林、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国内有8个种,黑龙江拥有现有的全部8个品种,椴木木耳栽培
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三页
百科名片
真菌界
担子菌门
伞菌亚门
伞菌纲
木耳目
木耳科
木耳属
分布区域:黑龙江、吉林、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国内有8个种,黑龙江拥有现有的全部8个品种,云南现有7个种。野生黑木耳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林区、秦巴山脉。
本讲稿第二页,共三十三页
本讲稿第三页,共三十三页
黑木耳简介
木耳生长于栎、杨、榕、槐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药、可补,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有“素中之荤”之美誉,世界上被称之为“中餐中的黑色瑰宝”。而黑木耳培植方法,在世界农艺、园艺、菌艺史上,都堪称一绝。
本讲稿第四页,共三十三页
形态特征
木耳指木耳属(学名:Auricularia or Wood ear) 的食用菌,是子实体胶质,成圆盘形,耳形不规则形,直径3-12厘米。新鲜时软,干后成角 质。口感细嫩,风味特殊,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著名食用菌。
本讲稿第五页,共三十三页
生物学特性
黑木耳属于腐生性中温型真菌。菌丝在6~36℃之间均可生长,但以22~32℃最适宜;15~27℃都可分化出于实体,但以20~24℃最适宜。菌丝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长,子实体形成时要求耳木含水量达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90%~95%。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子实体生长期需250~1000 lx的光照强度。为好气性真菌,pH5~。黑木耳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与塑料袋代料栽培等多种。
本讲稿第六页,共三十三页
段木栽培:黑木耳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 。原木砍花,种植黑木耳。
本讲稿第七页,共三十三页
椴木木耳栽培过程
1、制种 2、耳木准备3、接种4、定植管理 5、散堆排场 6、出耳管理
本讲稿第八页,共三十三页
1、制种
菌种有锯木屑菌种与枝条菌种,前者用锯木屑与麦麸等配制成培养基;,加入蔗糖、米糠等营养成分,装瓶后高压灭菌,接入母种,在25~28℃下培养1个月,菌丝即可长满瓶。
本讲稿第九页,共三十三页
2、耳木准备
栽培场地选好后就应准备耳木,常用的耳木种类有壳斗科和桦木材的树种,选胸高处直径10~12cm的耳树,砍伐后截成1~,截面用新石灰涂刷,然后置于通风向阳处架晒。
本讲稿第十页,共三十三页
3、接种
接种用的工具应预先用乙醇消毒。先在耳木上;,如用锯木屑菌种则应填满穴,按紧后盖好预制的树皮盖。枝条菌种插入接种孔后用锤敲紧,使之与段木表面平贴、无孔隙。
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4、定植管理
首先应上堆发菌,将接菌的耳木按“井”字形或“山”字形堆垛。堆内温度以20~28℃为宜,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在南方3~4星期,北方需要4~5星期,当菌丝已伸延到木质部并产生少量耳芽时,应及时散堆排场。
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
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
5、散堆排场
一般采用平铺式排场,用枕木将耳木的一端或两端架起,整齐地排列在栽培场上,经过1个月左右即可起架。搭架一般采用“人”字形方法,先埋两根有杈的木桩,地面留出70cm高,杈日上横放一根横木,耳木斜立在横木两侧。呈“人”字形,相距7cm,角度约45°为宜,晴天或新耳木角度可大些,雨天或隔年耳木角度应小些。
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
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6、出耳管理
起架阶段栽培场的温、湿、光、通气条件必须调节好,但管理中心是水分问题。起架后最好隔 3d有一场小雨,半月有一场中、大雨,干旱时应人工喷水,解决干干湿湿的问题,保持相对湿度在90%~95%左右。喷水应在早晨和傍晚进行。
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
病虫害管理
病虫害防治 危害黑木耳的主要杂菌有环纹炭团菌、麻炭团菌、韧草茵、朱红栓菌、绒毛栓菌等。主要虫害有伪步行虫、蛀枝虫、四斑丽(虫甲)、蓟马等。可用生石灰(1:100倍液)、退菌特(1:100倍液)、氯化锌(1:50倍液),防治杂菌污染。另外也可采用除虫菊、雷公藤等生物农药防治虫害。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
三分种,七分管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
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