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docx

上传人:wawa 2022/4/1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22年
病种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主穴:取双侧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取患侧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 根据合并症的不同, 配以不同的穴位,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天柱;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哑门;手指握固加八邪、后溪;足内翻加丘墟、照海。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中极、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热敷。
操作: 主穴: 先刺双侧内关, ~ 寸, 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施手法1min, 继刺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 采用雀啄手法泻法, 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 ~, 采用提插补法, 针感到足趾, 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
运动, 以患肢抽动3 次为度。副穴: 极泉, 原穴沿经下移两寸的心经上取穴直刺0. 5~0. 8 寸, 采用提插泻法, 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 直刺0. 5~
0. 8 寸,用提插泻法,以手动3 次为度;委中穴,仰卧直腿取穴, 进针1. 0~
1. 5 寸,用提插泻法, 以下肢抽动3 次为度。
(2)放血疗法:血压高不稳定,采用耳尖放血疗法;睡眠不佳,舌底瘀阻明显者,采用舌底放血疗法.
(3)穴位埋线疗法:对于病程长,不能坚持针灸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
(4)针刺拮抗肌:
选穴:采用拮抗肌侧选穴法,即上肢选用伸肌侧腧穴,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选用屈肌侧腧穴,选用阴陵泉、三阴交、委中、承山。垂足取解溪、丘墟。
操作方法:针刺时患者取功能位(或仰卧位),患侧下肢腘窝处垫高10cm左右;上肢置体旁,尽量伸直,掌心向床面。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或带电针,以患者耐受为度。每天治疗一次。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
烙灸器具:回医烙灸器( 回医特制医用器具,本实验用平头火针代替),选用贺氏平头火针:规格:×50mm。
烙灸的操作:每周一烙灸第一组穴位,周五烙灸第二组穴位。所有穴位常规消毒,选用贺氏平头火针,左手持夹有棉球的海绵钳,沾取95%的酒精,点燃,右手持针,将针的中下1/3烧红,烧至通红迅速烙于穴位上,不刺入皮肤,迅速离开皮肤,每穴烙灸 3-5 次,使局部发红为度。疗程:每周治疗两次,每周一烙灸第一组穴位,周五烙灸第二组穴位,四周为一个疗程。
(二)辨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
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1、风痰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法半夏12g、橘红12g、枳壳12g、川芎10g、红花10g、远志12g、石菖蒲12g、茯神15g、党参15g、丹参15g、炙甘草10g。
方义:方中用法半夏、橘红、茯苓、枳实化痰祛湿,丹参、川芎、红花活血行瘀;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党参、甘草补气健脾以增强运化之力,有助于祛除痰湿之邪。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痰浊化,瘀血散,脉络通则诸症除。随症加减: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g、浙贝母10g、天竺黄6g以清化痰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赤芍12g以活血通络;头晕、头痛,加天麻12g、菊花10g、夏枯草15g以清利头目;大便不通,加生大黄6~10g;小便不利,加白茅根30~60g;睡眠不佳,加合欢皮12g,神曲15g;心烦易怒者,加黄连6g、生山栀12g以清心除烦。
中成药:配合口服院内制剂中风康复胶囊5粒,1日3次;
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苦蝶子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2、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12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2g,川芎6g,地龙10g。方义: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随症加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