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是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5、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6、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影响能
力。
7、常用的人格测评有以下几种类型:
(测验法)、投射法和(情境测验)。
4. 动机的强度和任务的表现之间呈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
5.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五大类。
6. 能力是人类顺利实现和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7. 能力按倾向性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8.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智力多元理论,拓展了教育界对能力的理解。
9. 能力测验有一般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10.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11. 典型的气质类型有胆汗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2. "人力不同,各如其面”,反映的是人格的独特性特征。
1. 对自己存的觉察,对自己所有身心状况的认识,叫自我的定义。
2. 个人把外界的价值观、态度、观念等内化,形成自己主观的态度、兴趣和个人的价值观的时期,被叫做自我意识的主观化时期。
3. 自我完美必须走过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四个步骤。
4. 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在西方影响较大,有其合理性。
5. 减少社会偏见的较方法有接触假说和社会干预。
6. 每个人都会主动寻找原因来解释人们的行为。海德认为,人对行为的归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情境归因,另一类是倾向归回。
7. 韦纳认为,一个人评价工作成败的因素主要有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8. 不恰当的归因被称为归因偏差。主要的归因偏差有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和自我服务的偏差。
9. 一切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10. 偷盗、漫骂、讽讽等违反社会规范、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称为侵犯行为。
11. 从众的目的在于希望正确和希望被人喜爱。
12. 依从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人的请求或期望而发出怕行为,从众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自发产生的跟从行为。
13. 合作是个人和组织提高竟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4. 群体极化是指通过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趋于极端的现象。
15. 工作卷怠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是一种情绪衰竭、个人成应感降低、人格解体的综合症。
16.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处于同一连续体上。
17. 最常用的心理异常诊断标准是《美国心理障碍诬蔑诊断和统计手册》,简称DSM。
18. 焦虑障碍的核心特点是,产生与情绪不相符合的恐惧、害怕、担心等复合情绪。
19. 疑病症和疾病恐怖障碍的不同在于,疑病症患者即使被告知没有患病,仍然坚信自己得了病。
20. 对社会危害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 心理健康专家帮助个体认识、澄清和克服他们的心理和人际关系障碍,并促进其适应的过程,叫做心理治疗。
2. 与费洛伊德的传统精神分析疗法相比新精神分析疗法更注重意识思想的重要性,着重分析社会、文化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 行为主义疗法认为,心理障碍和正常的行为一样是后天形成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心理障碍是社会适应不良的。
4. 认知治疗引导个体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使用各种技术挑战这些信念,寻求更积极的思维方式。
5. 家庭治疗把整个家产看成一个系统,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家庭中的患病得症状减轻或消灭。
6. 心理的发展是生长和衰退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并由此产生了心理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其他变化形式。
7.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生理过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8. 个体的毕生发展阶段包括产前期、婴儿期、儿童早期、儿童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9.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四个不连续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阶段。
10. 家庭是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化的塑造者和调节者。个体在其中学习到的交往模式是其一生与他人交往的基础。
11. 正常的依恋行为是儿童发展健康心理的基础。
12. 米切洛兹将生涯规划的目的总结为:突破障碍、开发潜能、自我实现。
13.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的指针。
1、自我具有(社会性),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自我意识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