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三分钟演讲哲理小故事
【导语】我媛荥媛为你整理了“三分钟演讲哲理小故事”范文,盼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三分钟演讲哲理小故事1
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豪爽,很有正义感。
其实根本无须证明什么给他们看——我们应用自己的特长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三分钟演讲哲理小故事4
据说科学家们做了一个试验。
第一天,找四只猴子,在它们能望见的地方放一堆香蕉。猴子爱吃香蕉,乐坏了,去抢,科学家马上过来一顿胖揍,揍得猴子吱吱乱叫。
其次天,还是这四只猴子,仍旧在它们看得见的地方放一堆香蕉。猴子记吃不记打,又去抢,又挨了一顿揍。
第三天,还是这四只猴子,还给它们备好香蕉,还不让吃,谁吃谁挨打。
如此这般过了半个月,四只猴子形成条件反射了,望见香蕉就怕,送到嘴里都不敢吃了。这时候科学家又找来两只新猴子,让它俩跟四只老猴子生活在一起。您猜怎么着?新猴子只要一吃香蕉,就会挨老猴子的打,打得新猴子也不敢吃香蕉了。
一个月以后,科学家撤走老猴子,留下那两只新猴子,它们不挨打了,可是仍旧不敢吃香蕉。科学家又送了一只新新猴子进去,每当新新猴子要吃香蕉的时候,那两只已经不新的新猴子就像过去老猴子打它们一样打新新猴子,直到新新猴子也不敢吃香蕉……
人不是猴子,但人跟猴子有两大共性:第一,都有条件反射;其次,都懒于思索。上一代有了条件反射,会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再把它传给下下一代,传不了三代,就成规则了,就成传统了,人人在传统面前都懒于思索,都毫不犹豫地当它是天经地义。
据我推想,宋朝陕西吃面条不嚼,豫东农村吃拨鱼儿不嚼,极可能是因为某个或者某几个老祖先在饥饿时代生活了一辈子,每天跟人抢饭吃,最终总结出了“不嚼才能比别人多吃”的妙诀,于是郑而重之地将其传给了后代,后代再将其传给更远的后代,传得越久,越没有人质疑。
后代们未必挨饿,未必要跟人抢饭,可是老祖宗都说不嚼为好,那必须是有大道理的,咱就别叛逆了,也跟着愣吞吧。
三分钟演讲哲理小故事5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著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仍旧不知所终。老住持又说:“只要成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