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印随法生 印外求印.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印随法生 印外求印.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4/1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印随法生 印外求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印随法生 印外求印
李滋煊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母、外祖父和父亲李济川均能书善画,他幼承家学,尤爱书法。早年辗转于郑州和上海两地求学。抗战期间,重庆成为政治文化重镇,一时精英荟萃,艺事频繁。在此,他结识了张廉希、傅抱石、丰子恺、徐西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李滋煊还邀请海内外的专家和爱好者来印社交流,從而扩大了陕西印坛的影响。印社成立时,社员只有10余人,发展到现在已有100余人。1980年,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的书法篆刻作品几乎都出自印社中人之手。1984年,上海《书法》杂志举办首次全国篆刻征稿评比,陕西四位获奖作者也都是印社中人。印社中人成为陕西书画篆刻界的一支主力军。
作为终南印社的首任社长,李滋煊深谋远虑,印社成立前,他就已经着手培养下一代印人。20世纪60年代初,活跃在长安印坛的傅嘉仪,即是李滋煊的弟子。在退任时,李滋煊感慨道:“退任以后,虽然还很想再多做贡献,但总觉力不从心,就发心为印社培养新社员尽一点绵力,于是才有办家庭学****班之举。”他言传身教,除在印社内举办讲座与培训班之外,还经常邀请青年印人张勋安、宋国琦、徐伟聪、张君、王世华、于宏等人到家中,为其点评、赏印、指导创作。李滋煊亦曾为西安美术学院师范专业学生讲授篆刻课程,并培养了一批篆刻教师。
综观李滋煊培育印学人才之教学历程,其方法可以总结如下:首先,从写篆识篆开始,临《峄山碑》,读《说文》,以小篆为基础;其次,从汉印入手,摸清摹印的入印方法和规律,逐渐深入其精微之处;再次,学****篆刻发展史,认识各流派的继承与创新;最后,创作须从模仿开始,逐渐转入创作,旁搜博取,形成自己的风格。时至今日,其治学与教学方法之影响犹在。
二、李滋煊的师承和印学实践
受同班同学王天椒和赵伯云的影响,李滋煊18岁开始学****篆刻,师从赵伯云之父赵鹤琴先生(著名篆刻家赵叔孺之侄)。始学浙派,后遵师嘱,专攻秦汉印;40岁后始渐及明清各家,对赵之谦、陈师曾、黄牧甫三家涉猎较深,旁及吴昌硕、来楚生。
1980年,其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4年获《书法》杂志举办首次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奖。其印作被收入傅嘉仪的《篆刻欣赏》《福建印人传》和孙洵的《民国以来陕西籍篆刻家略说》(九)等专著。
李滋煊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篆刻作品,除平日的创作外,多为西安著名画家治印。70岁以前,他的篆刻代表作品大部分已经收入《李滋煊篆刻作品集》;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在广东创作的作品(70岁以后)尚未收入,其作有待深入研究。
1993年至2000年,李滋煊尚存变法的意念,在广东湛江仍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2000年春,他离开湛江之前,将他近10年的印作亲拓《无垠楼印存》[图1,李滋煊著《无垠楼印存》(张桂光题签),黎向群自藏印谱拓本]赠予笔者留念,并题写了《序言》:“近十年来作(印)甚少,心手都生,胆气不足,多不能如意,曾发心八十岁后变法再刻一批纯任自然、不计工拙之印,但不知能有此余勇否?新世纪第一春,滋煊八十一岁记。”(图2、图3)文中提及“纯任自然、不计工拙”句,表现出其“印外求印”之心态。其中的“若虚斋”(图4)、“求索”(图5)、“红荔染香”(图6)、“雷阳野老”(图7)等印,均为其居湛江十余年时所作。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又一个高峰,而这些作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