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家长手册
人生的成长阶段及易出现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人生分为八个阶段:
即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8阶段(即人生周期论):艾里克森受过弗洛伊德的训练和培养,但又批判地吸收了弗氏的人格理论,形成了他自己的个性发展的人生周期理论。他认为划分个性的发展阶段,在考虑生物本能欲望的同时,也要考虑各阶段的社会性特征即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当然,这一理论也是对弗氏人格理论的发展和继承。
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着A对B即积极品质对“危机”或“障碍”的冲突;因此,个性就是在冲突或解决“危机”、“障碍”中发展的。
1.“婴儿期”(出生—)——基本信赖对基本不信赖。相当于“口欲期”。
这一时期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如果得到满足,就会对环境产生信赖;否则,将增长恐惧和不安情绪,形成猜疑或不信赖的品质。
信赖,是人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也是健康个性的根基。它在孩子的第一年就开始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儿童信赖感的建立,并不是一次就全都完成,并且在人生发展的其它阶段还会反复。早期信赖感的缺乏,以后可以得到补偿(虽然会留下心理的伤痕);另一方面,早期获得的信赖感也可能丧失。
孩子通过吃奶,判断或体验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值得信赖的程度。
婴儿的内心世界有着两个必然性:一是一出生就必然会得到成人(外界的以母亲为代表的监护人)的呵护,二是这种期望的实现果然同外界所给予的内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这时的孩子的“无助感”反应最为强烈,极需要成人的爱抚,使“无助感”得以消除,使信赖感、安全感、温暖感得以满足。这样,就顺利地完成了自我,产生信赖的品质,人生的“婴儿期”也就完成任务,顺利度过了。
“婴儿期”的孩子“皮肤饥饿”,需要抚摩。母亲抱他,亲他,与他说话,对他唱歌;孩子接受爱抚,也就觉得周围是个安全的地方,就有安全感。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抚摩不够,抚育不良,孩子对周围环境就会产生不信赖,对成人产生怀疑,心理就会受到严重的创伤,这种创伤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2.“幼儿前期”(—3岁)——自律、自主对害羞与怀疑。相当于“肛门期”。
这时期的孩子想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想自己穿衣、吃饭,什么都想自己试试。这一阶段,是孩子形成自主或羞怯品质的时期。
孩子在观察、体验自己诸如随地大小便等行为父母是怎样的态度,是呵斥自己,还是尽义务耐心帮助自己给擦拭,并且逐步有意识地引导自己在指定地点大小便?
孩子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做得不好,但这表明孩子开始显现出个人的主动性和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就出现一种矛盾或冲突:成人一方面要支持、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自主行动,又要启发、引导孩子对一些行为要进行适当或定点控制。成人支持、鼓励、启发、引导得当,孩子在满足许多主动性和意愿的同时也逐渐知道并学会一些控制。结果,就会培养孩子自主、自律、意志等方面的良好品质。
反之,如果成人对孩子过于训斥或“溺爱”,孩子过于自律,就会无所适从,觉得自己不能自立,会产生羞涩感和怀疑等不良适应心理,这会使“意志”等品质发展不够。
在培养儿童自由活动的自主性的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存在着潜意识的捣乱性,还不能周密地考虑自己的行动及其后果。但“限制”一定是疏导、指导、辅导,即注意态度和方法。
3.“幼儿后期”(3—5岁)——创新对罪恶(自发性对内疚)。相当于“性器期”。
这一阶段继续前一阶段的“自主性”的发展,依靠自己进行活动的欲求进一步扩大,是形成勇敢或怯懦的个性品质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孩子能自如地行走,明显地有了记忆与思维并且思维开始具有想象,能运用语言表达完整、准确的内容,好奇、好问、好探索,对周围的环境不但感到新奇,还跃跃欲试,要亲自动手探索、体验一番。比如,对面前的一口闹钟,孩子奇怪,为什么它会不停地嘀嗒或突然地丁零?于是他要寻个究竟,就把闹钟拆卸肢解。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怎么理解或对待呢?如果认为孩子是在创新,你就会赞许、鼓励、支持、引导孩子继续做类似的事;如果认为孩子是在捣乱、破坏,你就会讨厌、呵斥、限制、制止孩子的这类行为。父母不同的对待,孩子的个性发育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成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前者,则孩子会形成勇敢、大胆的品质;反之,孩子则不敢越雷池一步,会产生自责、内疚、笨拙感、罪恶感,从而逐渐形成胆怯的品质,产生适应不良的心理。
这一时期的任务是在于发展孩子的自主的主动性。对孩子的主动探索行为,成人当然要引导。而中国当代,家长对孩子是束缚太过。动机是好的,但效果往往是不好的。原因复杂。
4.“学龄期”(5—11岁)——勤奋对自卑。相当于“潜伏期”。
这时期,学会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这时期,孩子的演绎推理和按规则学习的能力都在发展,活动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掌握文字工具后,有了获得大量知识技能的可能。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