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普贤上师言教—宗萨钦哲仁波切口传.pdf

格式:pdf   大小:955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普贤上师言教—宗萨钦哲仁波切口传.pdf

上传人:amikiri 2022/4/14 文件大小:9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普贤上师言教—宗萨钦哲仁波切口传.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u௴↻ഈ℩࿽࢝vῘൕ֥໓ሳᆜ৘}ℶ₹၂~
如果你執著‘什麼都不做’就能成佛,那
你就把自己封閉起來、孤立起來了。而這種‘自我封閉和孤立’其實是蠻不舒服的。
這種‘封閉和孤立’基本像是坐牢一樣:把自己鎖在一個“什麼都不做”的概念裏頭,鑰匙
又是自己吞掉,而且這是唯一的一條鑰匙。所以你整個人就困在這種封閉和孤立的狀況裏面
。這種情況你沒有辦法真正的享受它——因為你很想從這個狀況中跑出來。而唯一能跑出來
的辦法你只好上大號,看看能不能在裏面找到鑰匙(笑聲),那樣子做其實是蠻複雜的。
仁波切講這些,是因為他知道有很多人非常珍愛大圓滿的這些字句,這些大圓滿的概念。在
某個層面上說,仁波切蠻喜歡大家對大圓滿的這種態度,蠻讚賞大家能夠被大圓滿“什麼都
不做”吸引。
如果你偶爾的被“什麼都不做”吸引一下,這是一回事;但是你真正的能夠把“什麼都不做
”這種見地,運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刻,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為我們有非常強大的‘習慣’‘串習’“一定要做什麼”。所以我們第一個需要得到的心
態是“我不想再做什麼了”;否則的話,大圓滿的見地就好像可供你娛樂的佛教哲學書籍一
樣,偶爾拿出來看一看,給你哲學娛樂上的答案和滿足感後,又把它放回書架上。
這種哲學上的答案會給你滿足的感覺。但是這種因為某個答案而滿意的感覺,並不表示你已
經改變了;你還是原來那個樣子,只不過你感覺滿意了。這種所謂的‘道’一點用都沒有。
所以你最先要發展出“什麼都不要做”。為了要做到這點,你要對習慣“想要做什麼”的狀
態生起出離心;因此,你必須要看到糾纏“想要做什麼”的這種‘習慣狀態’有什麼過錯?
過錯是什麼?
如果我們把前面所講的精髓總結的話,你可以說《普賢上師言教》實際上是非常有系統的,
用一步一步、非常實際的方法,來教你對第一個“想要做什麼”的‘習慣狀態’產生“非常
不舒服、非常厭倦”的感覺;從而真正渴望“什麼都不做”的狀態。
為了大家要聽好這次口傳和教授,依照書本仁波切要提醒各位兩個發心。
2關於發心,都必須要非常廣大的。這個很大,是真正的大,是那種大到你想像不到的廣大。
基本上就像是你計畫建造直通月亮的‘天梯’那樣廣大,一般人是不可能想到要發這種大心
的。
對一般人來說廣大的發心就像:能夠征服世界,或者‘臉書’上有一百萬個粉絲、或者較比
爾蓋茨還富有七倍,而這些計畫相對於‘天梯’就顯得渺小多了。但雖然這些計畫很小,如
果想要達成,已經幾乎是不可能的了。實際上我們多半人只希望有個不錯的家庭,銀行裏有
點存款,即便是這種更小的目標,有時候也不容易做到。
對於佛教徒來說,我們所謂發心非常非常的大,這個就是發菩提心。就是希望我們認識的,
不認識的眾生都能夠解脫。
實際上,就算你想讓你家裏的某一個人一直變得更好更快樂,為此你投入了五十年的時間和
精力,但都沒辦法做到;哪怕是“為一個人”也做不到。而我們發心不只是想讓他快樂,我
是想讓他成佛,並且是他以外的每一眾生都是。這種發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任何我們做的事情,你來聽一個教授,你點一盞燈,你供花,所有做的事情都是為了“
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解脫”這個目的而做。
如果你問仁波切“我想那麼大的發心,又有什麼用處呢?大概是為了修自私心吧。”
當然,這的確是‘修心’的一個方便法門。但‘發心’其實還比‘只是修心’這層面大得多
:正因為你有這種很大的發心,所以已開始使得你逐漸慢慢的‘習慣’這種‘無量的、沒有
邊際的空性’
我們考慮一下‘一切眾生’,這個‘一切’是什麼意思?對某些人來說,所有就是‘三個’
,或者‘一個’就是所有,或者對某些人來說‘成百上千’還不夠。所以廣大無量的發心對
所以大乘行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發心除了“廣大的”這一部分,巴珠仁波切還說到三種殊勝:
你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了善行,第一個,做的時候要有菩提心,基本上是“希望能讓一切
眾生能夠解脫”。
當你在做這個善行,譬如你在聽教授;你要時時的提醒自己所做的善行有‘空性層面’;至
少能提醒自己“無論你做的善行是什麼,它都是如夢如幻,像‘海市蜃樓’一樣。”
這種提醒非常重要,幾乎像是做善行的‘防毒機制’一樣。
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的挑戰,比如當別人踩到我們的腳趾頭,或有人妨礙我們修持的時候
,我們因此生氣;但你有這種‘防毒機制’,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