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文兼书法读本《运河颂》
深情笔墨 礼赞运河
《运河颂》书影  本报记者 苏雁摄/光明图片
《运河颂》书影  本报记者 苏雁摄/光明图片
讲好运河故事,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7月8日,中国辞赋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诗文兼书法读本《运河颂》
深情笔墨 礼赞运河
《运河颂》书影  本报记者 苏雁摄/光明图片
《运河颂》书影  本报记者 苏雁摄/光明图片
讲好运河故事,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7月8日,中国辞赋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许结主编,中孙晓云创作的诗文兼书法读本《运河颂》,在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上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暨签售活动。
“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为大运河挖下了第一锹,扬州由此成为2500年大运河的‘生长原点’,这是江苏人的光荣与骄傲。以笔墨礼赞运河,是我们江苏书法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面对读者,孙晓云表示,“没有大运河,哪有今日江南的繁荣富庶?哪有这么多璀璨的文化哺育我们的成长?运河给我们带来持久的太平、安宁和自豪,作为一位书法家,我唯有以一笔一画,深情地赞颂她。”
《运河颂》即祖国颂、人民颂
“与自然河流不同,大运河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它在祖国大地上流淌千年,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奇迹,蕴含了丰厚的人文情怀。”许结介绍。
《运河颂》的选题花了将近半年时间。全书共有“东方史诗”“运通南北”“春江花月”“上善若水”“千年文脉”“万古流芳”6个篇章,分别从大运河开凿、功能、自然、人文、治理、传承6个方面提炼、遴选历代与大运河相关的经典诗词赋文60篇。
为庆祝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落成,孙晓云特意从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60篇诗文中精心选取了5篇进行书写。分别是:唐代杜牧的《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铺展开“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的运河风光;宋代杨万里的《过奔牛闸》,记录下“一行二十四楼船,相随过闸如鱼贯”的河运盛景;元代傅若金的《直沽口》中,“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之咏,和明代李东阳《天津八景·吴粳万艘》中的“长江西上接天津,万舰吴粳入贡新”,成为大运河脉通南北、促进交流的生动写照;清代蒲松龄《泛邵伯湖》,定格了
“夕阳光翻玛瑙瓮,片帆影射琉璃堆”的绝美一刹……五首诗歌,五幕图景,拼接成千年运河不断生长流淌的壮美画卷。6月16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仪式上,、,成为永久馆藏。
“大运河的话题是永恒的,也是变动的,由古开新,无不赋予时代的精神。”许结在《运河颂》序言里写道。从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中,可以读出运河的兴衰——国家分裂时的衰败,祖国统一、繁荣昌盛时呈现出来的欣欣向荣。许结认为,行走在21世纪新时代的大道上,国家对运河的治理、保护、再造都彰显了创造的伟力。国家大运河公园建设有序推进,运河周边的生态环境优化有目共睹,大运河从南到北焕发生机,成为沿岸人民生产生活的乐园。所以说,《运河颂》即祖国颂、人民颂。
让传统文化像运河水一样在人们心中流淌
通过书法抄颂大运河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