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4/14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本研究从幼儿欺负行为角色、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教育建议与研究展望。
【关键词】幼儿;欺负;欺负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0知双方家长等,那么受欺负者会更乐于向教师寻求帮助,欺负行为发生率会随之下降。〔23〕
同伴是避免幼儿遭受欺负的保护性因素。霍奇斯等人指出,对那些外形异常的幼儿来说,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他们在遭受欺负时获得较多帮助与支持,且拥有同伴本身作为一项优势可降低其因外形异常可能陷入边缘处境的风险。〔24〕此外,同伴还可能成为欺负行为的助推因素。例如,那些起初未参与欺负行为的旁观者会因欺负行为受到奖赏或得到较少否定评价而减弱自己对该行为的控制。又如,那些间接参与欺负行为的追随者会因同伴参与而减轻自己对实施该行为的负罪感,认为受欺负者理所当然应该受到攻击,以此合理化自身行为。〔25〕
(二)个体因素

年龄会影响幼儿卷入欺负行为的角色及欺负行为类型。3岁之前,幼儿很少表现出欺负行为。随着同伴间接触增多,欺负行为发生率随之升高。具有攻击性的幼儿尝试寻找不同的攻击目标,且多以试探性的方式欺负他人。而随着自我控制和移情能力的发展,幼儿逐渐掌握了正确处理同伴矛盾的方式,欺负行为发生率便有所下降。〔26〕此时,欺负行为角色开始趋于稳定。〔27〕 就欺負行为类型而言,身体欺负在小班阶段最为常见。至中班阶段,则以言语欺负为主,该阶段的幼儿开始掌握一些侮辱性词汇,并将其运用至欺负行为中,以此获得愉悦体验。大班阶段的幼儿社交技能逐渐增强,能借助他人、他物实施欺负行为,且方式更加隐蔽。〔28〕

研究表明,无论是幼儿阶段还是中小学阶段,卷入欺负行为的男孩均多于女孩,〔29,30〕但女孩作为欺负者时会比男孩遭遇更多的同伴拒绝。〔31〕这可能是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造成的,群体对男孩发起攻击性行为的包容度要高于女孩。对男孩来说,直接充当欺负者有助于建立个人威望;而女孩在欺负行为中更多充当被动参与或旁观者角色,其目的则是为了接近或排斥同伴。〔32,33〕在欺负行为类型上,男孩更多参与身体欺负,女孩则更多参与关系欺负,两者行为均多指向同性。〔34,35〕言语欺负发生率在性别上未见显著性差异。〔36〕
四、教育建议与研究展望
(一)教育建议

教师要重视对欺负者的情感教育,提高其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借助图片、故事等引导幼儿识别喜、怒、哀、惧等基本情绪感受。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设想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不同偏好和行为倾向,以此提高幼儿的观点采择和情感反应能力。〔37〕此外,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作为一种有效干预方式,有助于幼儿识别自身的归因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恰当的归因方式,避免过度的防御反应。〔38〕
对受欺负者而言,教师要注重提高其应对欺负事件的技能。例如,可通过“狼与小羊”这一社会性假装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供幼儿在其中练****解决问题的技能,积累应对欺负事件的经验,如据理力争、适时回避、向教师或同伴寻求帮助等。此外,教师应为受欺负者提供在集体中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请其担任一定班级职务,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尊水平。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日常生活环境。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建立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幼儿园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前者体现为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游戏材料。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空间、材料不足导致的推搡、抢夺等行为。后者体现为班级内和谐的人际氛围。教师应鼓励同伴交往,与幼儿建立良性互动模式。此外,教师要提高应对幼儿欺负事件的自我效能感,及时干预欺负行为。
(二)研究展望

已有研究多从单一视角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而对欺负行为的社会互动本质缺乏系统深入的讨论。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在欺负事件中所承担的角色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有关幼儿欺负行为的追踪研究仍有待加强,以便进一步了解欺负行为的个体适应意义。

同伴提名、教师评定、访谈和观察等,是用于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各有其利弊。例如,访谈法虽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事件前因后果及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情感体验等,但研究结果可能会因欺负行为这一话题的敏感性而导致误差。而观察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客观性,但受限于人力、物力,很难持续追踪研究对象的行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