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xx风险评估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31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xx风险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22/4/15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xx风险评估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件编号:
xxxx有限责任公司
风险评估报告
xxx有限责任公司
应急能力评估报告
一、评估目的
为规范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识别和分析生产安全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消除或减少事故危害,确保安全作业,由公司风险评价小组进行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急性母性:属低母类
LD50:350mg/kg(大鼠经口)
LC50:2000ppm4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局浓^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引起化学性肺
炎及灼伤。急性中毒:轻度者表现为皮肤、粘膜的刺激反应,出现鼻炎、咽炎、气管及支气管炎;可有角膜及皮肤灼伤。重度者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呼吸道粘膜细胞脱落、气道阻塞而窒息,可有中毒性肺水肿和肝损伤。前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如氨溅入眼内,可致晶体浑浊、角膜穿孔,甚至失明。
急救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或用3测酸溶液冲洗。
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立即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立即就医,勿催吐。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惯。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
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顷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切断气源,高
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也可以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不能再
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储区(罐)最好设稀酸喷洒(雾)设施。
储运包装
储存注意事项:易燃、腐蚀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卤素(***、***、漠)、酸类等分开存放。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
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饰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驶。
包装标志:6;32;包装类别:n,包装方法:钢制气瓶
运输注意事项:易燃、腐蚀性压缩气体。储存丁阴凉、干燥、通风处。
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卤素(***、***、漠)、酸类等分开存放。
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
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驶。
2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结果
根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标准要求,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20类进行分析。
经评价组现场检查与分析,考虑到化工生产的实际特点,进行固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及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蒙牛乳业(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
1)固有危险因素:火灾、爆炸、泄露中毒窒息、触电、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物体打击、化学灼伤
2)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
以上提到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发生均与违章操作、违章指挥或监管失误有关,因此只有加强管理、杜绝行为性危险因素的发生,就可避免或
减少事故的发生。
3重大危险源辨识
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进行辨识,结果列于表6-2。
表6-2重大危险源辨识表
物质名称
临界量(t)
实钏(t)
qi/Qi
辨识结果
1

10

根据国家标准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识别》(1)即:
q1/Q1+q2/Q2+…..+qn/Qn>1
和有害物质的临界量:
辨识指标:
氨储存的实际数量计算结果大于1,因此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4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标准要求,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