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87].doc

格式:doc   大小:24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87].doc

上传人:brozn 2022/4/15 文件大小:2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87].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理论动手才能。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到达、得到.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考虑,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课文解读
默读第二部分,考虑以下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阐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我们如今所谓的实验。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如今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理论,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开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怎样进展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详细的方案。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的,以作为整个探究过程的向导。
?它们之间有何联络?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目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的目的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场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老师,需要自己做主张、,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方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读第三部分,考虑以下问题: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