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92].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92].docx

上传人:brozn 2022/4/15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92].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湖南省道县第四中学 蒋德忠
一、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严密的论证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湖南省道县第四中学 蒋德忠
一、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和方法:
,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详细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根底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才能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开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议论文的根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考虑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详细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声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假设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展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考虑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展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答复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理论才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开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方案、积极的、主动的探究,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