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上《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8,66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版四年级上《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逍遥小书生 2022/4/15 文件大小:8.4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版四年级上《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第 7 页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