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化产业概论
The Culture Industries
主讲人:李 杨
(E)******@ (M)********** (Q)848512590
第一章 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文化序的叛逆?
二 大众文化——相关争议
第一节 文化与产业
对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立初期所表现出来的非政治,非道德价值,非艺术,甚至非审美的某些现象特征正是它对过去时代极端的政治价值观的反拨和对先前政治-伦理一元价值结构的反击……它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开辟了当代文化与经济、政治三极并立,获得相对独立的社会与制度定位,并对当代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与制约可能道路。” _金元浦)
具有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日常生活、贴近普通大众的特征,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原料。
人类创造的文化本身就应该为人类大众所拥有,为人类的大多数服务,是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的表现。
二 大众文化——在中国当代之作用
第一节 文化与产业
农业——最初重农学派提出
工业——在人类迈入资本主义大生产时代后,Industry
物质性生产行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
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介于微观经济组织(厂商、家庭)和宏观经济组织(国民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层次。
三 什么是产业?
第一节 文化与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合著《启蒙辩证法》,首次提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替代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概念的批判性——批判文化工业化与商业化
本雅明——推崇大众文化(艺术裂变观念)
一 “文化工业”理论——出现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工业以艺术的名义,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大众的闲暇时间变为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
文化工业具有浓厚而隐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忘乎所以地享受文化快感时,隐蔽地操纵了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它是一种使控制变得更密不透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
一 “文化工业”理论——批判性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起源与发展
身处纳粹暴政的德国,他们中的许多感受着纳粹恐怖极权的事实,法西斯利用手中掌握的文化工业部门作为宣传工具操纵大众意识的状况给他们留下沉重阴影。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大都是受欧洲古典文化浸淫很深的知识分子精英,他们对普通大众所构成的受众群体的需要和积极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很自然地认为广大群众是缺少判断力和意志力的被动消费者。
一 “文化工业”理论——法兰克福悲观主义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起源与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诞生语境被置换——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try”概念被局限在一种“单一领域”中,不能体现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生产的多样逻辑性
法国学者认为“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ies)”
不仅可以反映文化产业的复杂程度,而且可以用于辨析不同类型文化生产所遵循的不同逻辑。此概念逐步被学者、活动家和政府接受,“文化工业”转化为“文化产业”。
1980年初,欧洲议会所属的文化合作委员会首次组织专门会议,召集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共同探讨“文化产业”的涵义,政治与经济背景及其对社会与公众的影响问题,文化产业作为专用名词从此正式与其母体脱离,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经济”类型。
二 文化产业的诞生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ies)——
是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即以产业化/商业化的形式来进行文化的生产、交换和消费。
“精神产品和服务”说——产品的性质角度
“内容产业”说——生产销售的是文化意义内容
“版权产业核心”说——版权是精神产品和服务的核心部分
“工业标准”说——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连续性的工业标准
“文化娱乐集合”说——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统计学意义
三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起源与发展
2003年,中国文化部颁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相对应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对文化产业明确界定:
“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特征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