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会计收益指标选择研究
刘国峰 摘要:综合收益概念已经被正式引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在设定一个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收益确定模型,然后逐步引入各种影响因素,分析会计理论和实务在不同经济环点为很多古典经济学家所信奉,马歇尔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收益概念具体化并引入对企业问题的研究,继后的一些经济学家虽然也曾对收益概念进行过相关的描述与刻画,总体来看大都强调“经济收益是建立在实物资本保持上的企业所有财富的增加,是在实物资本保持前提下的企业本期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事实上,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收益的概念却不能解决收益的核算问题,核算财富的增加量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由会计学来承担。会计学一直把及时而有效地反映经济学收益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会计学一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会计收益指标。可以说,每一个新的会计收益指标的推出都是经济学收益的会计学选择。(1)净现金――现金制的选。假设,在一个静态的、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中,物价是绝对稳定的并且任何技术进步所引起的价值变动都不存在;任何交易完成之后风险与报酬完全转移并且只能通过货币现款交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并且企业也不需要考虑各种风险等。在这种环境下,通过“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净额”模型就能基本真实地反映经营者在一个期间内经营活动的净收益,而且与通过两期净资产对比的方式(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净收益)确定的净收益额基本相同,也就是经营者在某一期间内“财富的净增加额”。上述的经济环境是非常理想化的,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但是,与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却非常近似。如据有关文献记载,在早期的航海贸易中,商家的经营盈亏是按每次航程来计算的,每次航程终了,商品正好卖完,商家将船只也卖掉,只要数一数启航前后的现金变动额,盈亏自然揭晓。每次贸易的现金变动额就是该商家的财富增减额,累加起来就是该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富增减变化额。这就是早期的“收付实现制”,简称“现金制”。在此情况下,净现金就成为了会计收益指标的初始表现形式,并且净现金与经济收益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正是当前经济社会中对于基本不存在经营活动的单位(如国家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2) 净利润――应计制的选择。然而,企业经营活动大多是周而复始地交错进行的,无法像古代航海贸易似的一次次地切割开来,除非企业停产清算,否则,似乎等不来营业周期的真正完结。出于对企业“财富增加量”(经济学收益)考量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会计分期”报告盈亏的要求。在前述假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连续的、跨期进行的,赊销或赊购交易时有发生,并且企业购置了大量非流动性资产等。那么,企业在每一期间增加的财富是多少哪?显然,如果仍以收付实现制下的净现金增减变化额作为会计收益指标,就会与企业当期实际获得的经济收益相去甚远。于是,“权责发生制”(简称“应计制”)便应运而生,即不论当期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现金,只要属于在当期已经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予以确认。通过“收入-费用=净利润”模型反映经营者在一个期间经营活动的净收益,净利润指标涵盖了净现金指标,并且,净利润=净现金+非现金净利润-非现金净亏损。由于这里的费用是历史成本计量的,而收入却是当期发生当期或以后期间才会收现的,并且不考虑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因素等的变化,特别是职业判断使净利润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产生一定背离。因此,此时的净利润只能做到比净现金更接近经济收益,仍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的经济收益。可见,无论是净现金还是净利润,作为传统的会计收益指标都力图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富的增加量,并且,会计收益指标也有可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技术水平下实现与经济学收益的暂时性一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新情况,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传统的会计收益越来越偏离经济收益。事实上,作为传统会计收益指标的净利润,是以历史成本为绝对计量属性并建立在单纯交易观(即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费用观)基础上的会计收益,对于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往往缺乏表现力。
( 二 )综合收益是传统会计收益的经济学演进 在前述假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继续引入风险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如企业从事虚拟经济运作,购买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并且金融市场交易活跃,物价指数、利率和汇率等不确定因素变化频繁;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企业拥有大量的处在不断生长变化中的生物资产等。那么,企业在每一个期间财富的增加量又是多少哪?对此问题,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已经暴露无遗,收入费用观核算下的净利润不但不能正确回答,而且还容易引发信息使用者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