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专题十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一、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 是高考重要题型之一, 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侧重“双基”的考查,试题难度不是很大。要想高考得高分,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是必要的。一般其题设条件与备选答案往往经过命题者深思熟虑的加工和匠心独运的改造,形式多变, 知识点多, 覆盖面广, 布满层层陷阱, 以其声东击西的命题策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 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基”和一定的技巧。选择题的解法一般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从题设条件出发, 通过运算或推理, 得出结论后与所给出的各个选项进行对照, 从而选择正确的答案。而间接法则是通过排除那些比较容易判定为错误的选项, 最后确定正确的选项。一般来说,解选择题需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由于解答选择题时,不要写出解题的过程,而且题目本身给出了若干个选项,相当于给出了解题的提示。适时运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和解法,可以降低解题难度,节约时间, 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1 、淘汰法淘汰法也叫筛选排除法, 对于选择题中给出的一些不符合题意的结论, 比较容易作出判断而加以淘汰。若淘汰后, 只剩一个, 结论可确定; 若经淘汰后, 剩下不止一个, 也能起到缩小选择范围的作用。例 1 标准状况下 H 2S和O 2 的混合气体 100ml , 经点燃后反应至完全, 所得气体经干燥后, 恢复到原来状况时体积为 10ml 。该 10ml 气体可能是( ) A、H 2S和 SO 2B、O 2C、H 2SD、 SO 3 (练习 1)在 100 mL 0. 10moL ·L —1的 AgNO 3( aq)中, 加入 100mL 溶有 2. 08gBaCl 2 的溶液, 再加入 100mL 溶有 4· 5H 2O 的溶液, 充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混合过程中逸出无色气体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 C( Cu 2+) =0 . 01moL ·L —1 (练习 2 )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 Br —、 SO 4 2 —、H 2 SO 3、 NH 4 + )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1 )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2 )加碱调到碱性后,加热是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3 )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 BaCl 2 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原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 A、 Br —B、 SO 4 2 —C、H 2 SO 3D、 NH 4 + 2 、反例分析法用可以驳倒原结论事例来说明它是不真实的, 这种方法叫反例法。这种方法适合于给出的题设很难判断结论是否正确的情形。例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 A、非金属元素 K 所形成的含氧酸盐( M a KO b )中的 K 元素必定呈现正价 B、只有非金属能形成含氧酸或含氧酸盐 C、除稀有气体外的非金属元素都能生成不同价态的含氧酸 D、非金属的最高价含氧酸都具有强氧化性(练习 3)( 2007 年北京)X、Y 为短周期元素,X 位于 IA族,X与Y 可形成化合物 X 2Y,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 Y 的原子半径 B、X与Y 的简单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 1:1 D、X 2Y 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3 、类比法类比法是将新问题类比于旧问题,从而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类比法的实质是能力的迁移, 即将熟悉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新情景或生疏问题上来, 实现这种迁移的关键就是找准类比对象, 发现生疏问题与熟悉问题本质上的类同性(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含有相同的官能团) 。运用类比法的题又可分为:自找类比对象和给出类比两种。前者一般比较简单, 常见于同族元素知识考查; 后者则可以很复杂, 常见于有机推断题, 包括信息给予题中的大部分题目。例 3 已知 PH 3 在溶液中呈弱碱性,下列关于 PH 4 Cl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PH 4 Cl 水解呈酸性 B、 PH 4 Cl 含有配位键 C、 PH 4 Cl 是分子晶体 D、 PH 4 Cl与 NaOH 溶液共热可产生 PH 3 4 、估算法估算就是不算, 估算法是通过推理、猜测得出答案的一种方法。用估算法可以避免繁琐的计算, 提高解题效率。解估算题时必须认真审题, 仔细推敲, 广泛联想, 从字里行间挖掘隐含条件,理出简明合理的思路,作为估算的依据。(但要注意:估算法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绝大多数计算题是不用估算法解决的, 尝试用估算法解题是好的, 但对每一个题都想用估算法解决,也是贻误时间。) 例 4 X和Y 两元素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