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济学视角下的会计政策选择
周密 【摘要】 以契约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了分析,认为契约的不完全性,是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根源,基于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安排进行了分析。以股票期权为例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不是会计政策选择权要不要放给管理当局,而是如何使得管理当局不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给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服务”。而进行适当的安排,使得管理当局会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服务目标,这是现代公司治理中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张维迎《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指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应该是经理的补偿收入应当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换句话说,应该让经理承担一定的风险,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同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当尽可能对应,既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反之。因此,给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权,应该再给予管理当局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和长期的激励,以尽量避免或减少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股份公司现状,中国的股份公司,虽然《会计法》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会计政策负责,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当局的收入总额中,缺少激励因素,特别是长期股权激励因素更加少,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严重不匹配,这样的安排显然缺乏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正如所有的处于转型经济中的国家一样,股权没有美国那样的国家高度分散,大股东经常拥有企业绝大部分的股份,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管理当局和大股东合谋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内部人控制表现在会计上,就是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即不及时,也不真实,随意进行会计政策、程序的选择和技术处理,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化,因为业绩和管理报酬相关性小,长期激励少),实现管理当局的目标或者是大股东的目标等。在此情况下,会计政策选择成了企业管理当局实现内部人利益目标的手段,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匹配与否完全没有关系。因此,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使得中小股东享有剩余索取权时相应的享有剩余控制权,解决报酬机制改革,使得管理当局拥有选择会计政策权时,合法的、合理的拥有剩余索取权,而不是大股东和高管进行“合谋”后得到的不当利益。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以股票期权会计为例
美国有关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会计规范主要有: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于1972年颁布的第25号意见书“向雇员发行股票会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5年颁布第12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以股票为基础的补偿会计”。APB25规定股票期权采用内在价值法进行计量并确认报酬成本,股票期权赠予之后规定的服务期间内逐期摊销为费用,待赠予人实际行权后再将期权转为股本。所谓“内在价值”就是赠予日的股价与行权价的差额。由于股票市价在不断发生变化,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每一个会计期末就需要对报酬成本进行调整。而SFAS123规定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股票期权并确认报酬成本,并在授予人服务期间内逐期摊销为费用。公允价值一经确定,在以后期间除行权价变化之外,不得对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即在随后的期间,其公允价值并不随着除行权价之外的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实践中大多数股票期权的行权价至少不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