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然审美方法论
谢 灵 摘要:在自然美中陶冶情操,必须对自然美抱有一种欣赏的态度;要了解自然景物千差万别的美的形态,以丰富我们的感受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需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丰富历史文化知识;自然美育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忆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家对它们的描绘、吟咏,以启发、增强审美情趣。还要多动脑,多动手,多搜集一些与观景有关的典故、传说、诗词、碑帖。根据观赏的第一手材料,动手采集标本,动手写生、摄影、写游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便有自己独到的美感。如果欣赏自然美时与描绘自然的诗词、散文、绘画及民间传说等结合起来,便会提高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
如你漫游在幽静的山谷之中,听到山鸟的鸣叫声,若能忆起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能感到此处山谷更清幽,而你好像就在画中行走。结合艺术美来欣赏自然美,更能在大自然的美中陶冶情操。为了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就要多学一些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比如登长城,就要对长城历代修筑的时间、地域,修长城的目的、人力、组织,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关于长城的民间传说,以及长城的象征意义,都要有所了解,才能对长城壮美有深切的感受。只有丰富这些知识,才能充分地感受到自然之美。
四、要体验自然美育多种方式,从“比德说”开掘传统意义
比德说的出现,在中国美学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美观点,其大意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亦即从中可以感受或意味到某种人格美。“比德”之“比”意指象征或比拟,“比德”之“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格。
刘向《说苑?杂言》记孔子答子贡问:“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水)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这里明确地把人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与水的自然特征相比拟,水因而获得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人之观水,就是观德,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观水有术”。
可见,古人对某种自然物的审美观照,首先是从人自身的伦理道德等社会观念出发的,将对象的外观特征通过人的自由联想而伦理化、社会化,即通过审美上合理的类比,将自然物人格化,从而把自然物纳入社会范畴。自然美的根本属性不仅仅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而是自然物所象征、比拟的社会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自然界起初是作为完全的异己的、有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因而,这是对自然物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德意志意识形态》)。人与自然之间,最早是原始形态的人神宗教关系以及物质的功利关系,后来经过千百年的劳动实践,人才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自然界开始变成“人化了的自然”,“人的无机的身体”,只有这时人才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出现精神性的审美关系。也正因人与自然的这种审美关系,人在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比)时,观念上便赋予明显的社会性。
美育是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