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液流变学(Hemonheology)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朱炳法
上海卢湾区老年护理医院 孙蔚
概述
血液流变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才独立为专门学科,目前世界上每二年开一次国际会议,1987年6月已召开第五届。为什么?因为可用其性溶血。
全血还原粘度:为全血粘度与Hct之比值即单位Hct时的全血粘度值(ηγ)
η与ηγ均高,表明粘度大,且与RBC自身流变性质有关。
η高而ηγ正常、Hct高,表明血粘稠、血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无异常。
η正常、ηγ高、Hct底,表明血液稀、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异常。
η与ηγ均正常则血粘度正常。
RBC刚性指数(IR)是RBC变形能力的指标,IR↑则变形↓,高切变率下RBC变形可使血粘度↓。
RBC聚集指数
低切变率下,RBC易聚集成叠连,形成RBC聚集性。
高切变率下,RBC聚集体发生可逆性破坏。
RBC表面电荷↑则凝集性↓
RBC膜上沉积有粘蛋白则聚集性↑
IgM↑则聚集性↑
临床意义:急性心梗、缺血性心脏病时RBC聚集指数增高。
血沉方程K值:K=ESR/R(R与Hct成正比)
反映RBC聚集程度的指标
K值与ESR的关系。
ESR快,K值大——血沉肯定快,RBC凝集↑
ESR快,K值正常——血沉快(由Hct↑所致,实际ESR并不快)
ESR正常,K值大——血沉肯定快(由Hct↑,使血沉表面处于正常,实际ESR↑)
ESR正常,K值正常——血沉正常,凝集不高。
K值使用范围:Hct>20%
全血相对粘度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
由此可见是全血及血浆粘度派生的指标,可更灵敏反映此二指标的变化。
RBC变形指数(TK):RBC变形是指RBC通过毛细血管直径<5μm时改变其形状。
RBC在τ的作用下,血液流动速度增加时,RBC变形;RBC浓度增加时,RBC也会变形。
RBC变形可调节血粘度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若变形↓,微循环阻力↑,会引起毛细血管阻塞,则血液有效灌注量不足而引起缺氧、酸中毒、组织坏死,甚至血栓形成。
如上所述,血液流变个指标中主要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RBC血沉、RBC压积,其他各项指标是由这几项指标衍生而成。
各参数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切变率
RBC聚集
RBC变形
血浆蛋白
血浆粘度
全血η
血液流动
微循环灌注
RBC压积
在几种老年疾病中血流变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心梗:高、低切变率时,ηb均增加,Hct亦增加,心梗后第2、3天继续增加,一周后逐渐下降,且与病情有关,故可评定预后;且血流变对预防心梗的发生时提供前瞻性指标,心梗时苍白、出汗、皮肤变冷与ηb、RBC刚性突然升高有关。根据心梗时血流变可将此病分高危、中危和安全组。
脑梗是俗称中风之一,后者还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风及各种脑血管疾病。而脑梗又包括脑血栓、脑腔隙梗塞。
缺血性脑中风时ηb上升者占28%,低切变率下ηb上升的更明显;RBC聚集上升,RBC压积上升,这些血流变参数变化对中风的治疗与预防发挥很大作用。
脑血栓时,ηb上升,尤其是低切;ηp上升,RBC上升,Hct上升。
肺心:紫绀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