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核舟记》教学设计[133].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核舟记》教学设计[133].docx

上传人:whetyo 2022/4/1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核舟记》教学设计[133].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和方法:
  1、学****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布置作业:
  预****课文第二至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第二至四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导入
  二、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根本教学程式是:
  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老师按节奏领读一遍;
  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
  ③练****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
  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 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旁开小富.
  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 提问:
  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 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三、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
  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
  ① 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 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络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四、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③ 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④ 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五、连接诵读
  第2至4段(过程略)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2至4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课文第五、六段。
  2、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导入
  二、学生自读第五段
  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明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和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三、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和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
  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风光,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广阔。
  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
  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风光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
  四、学生自读第六段
  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褒扬.
  讨论后可归纳如下: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