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小猴子下山[11].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猴子下山[11].doc

上传人:xreqing 2022/4/1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猴子下山[1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
木江坪完小唐仁凤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语言活泼、生动,特别是对小猴子的动作描写非常形象生动,易于孩子们掌握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文相结合,创设情境,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
木江坪完小唐仁凤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语言活泼、生动,特别是对小猴子的动作描写非常形象生动,易于孩子们掌握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文相结合,创设情境,配以动作表演,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小猴子最后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学生情况分析】
从孩子们的知识掌握和才能体系来看,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才能。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才能和口头表达才能。
一年级的孩子们大多只有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特别喜欢童话故事,也喜欢表演,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师生互动、自主探究、活动理论、动作表演、小组竞赛等方式特别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学习的效率比较高。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表演等方式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理解并积累“又____又____”,“蹦蹦跳跳"形式的词语;学习多音字
“空”。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来到(哪里),看见(什么),非常( ),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4、分析理解“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的明确,有始有终。
5、启发思维,续编故事: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怎么做?
【教学重点】
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会运用;积累“又__又__”,“蹦蹦跳跳”形式的词语。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解法、合作学习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领悟法、讨论交流法、小组合作法、动作表演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课文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他需要你们安安静静地坐好。(课件播放故事)
2、师:你们知道刚刚的故事叫什么名字吗?生:《小猴子下山》。师:对了,实际上是和我们18课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呢。
3、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完答复:小猴子下山都到了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答复,学惯用“先来到。.。。。。。接着到了。。。。。。。然后到了。。。。。。最后到了.。。..。”说话)
精读课文,深化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按要求自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找出文段中的动词:
、汇报交流学生找到的动词。
(2)、结合插图,理解动词“掰”“扛”。
(3)、请一个学生用动作表演掰香蕉,并练惯用“掰”说话。
(4)、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
2、练惯用“一块"说话,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
(从图上看,玉米不仅个头大,而且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