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动力触探试验
表4-1 圆锥动力触探的类型及规格
五、动力触探试验的目的
1.试验成果
(1)进行地基土的力学分层;
(2)定性评价地基土的均匀性和物理性质(状态、密实度等);
(3)查明土洞、滑动面、软硬土层界面的度。
第四节 影响成果的主要因素
二、杆侧摩擦的影响
一、杆长的影响
三、上覆压力的影响
一、杆长修正
第四节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对杆长的影响,我国各个领域的规范或规程不尽相同。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对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均不进行杆长修正。
(2)铁道部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规定需进行杆长修正。
因此,在进行成果整理时,应根据岩土参数与动力触探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时的具体条件,决定是否对试验指标进行杆长修正。
采用牛顿碰撞理论,建立杆长修正公式:
N=αN’
可以对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结果进行修正。
N——经修正后的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N’——实测的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表4-2,4-3分别给出了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的杆长修正系数。
表4-2
表4-3 N120的杆长修正系数
二、杆侧摩擦的影响
(1)中密-密实砂土,尤其在地下水位以上,由于探头直径比探杆直径大,可不考虑侧壁摩擦;
(2)软粘土和有机土,侧壁摩擦对击数有重要影响。
(3)在一般土层条件下,重型触探在深度15m范围内,超重型触探在20m深度范围内,可不考虑侧壁摩阻的影响。在此深度之外,可采用泥浆或加套管以消除侧壁摩阻的影响。
三、上覆压力的影响
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土的有效上覆压力和侧压力都会增加。实验也表明,上覆压力对触探贯入阻力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但对于一定相对密实度的砂土,上覆压力对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存在一个“临界深度”,即锤击数在此深度范围内随着灌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超过此深度后,锤击数趋于稳定,并且临界深度随着相对密度和探头直径的增加而增大。
对于一定密度组成的砂土,动力触探击数N与相对密度Dr和有效上覆压力σ’v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即:
N/Dr2 = a + bσ’v
式中,a,b为经验系数,随砂土的粒度组成变化。
或者采用标贯试验深度影响修正公式:
=CN N’ CN=1-’v
CN——修正系数;
——修正后的击数;
N’——实测的击数;
σ’v——实测N’。
第五节 试验资料整理与成果应用
二、成果的工程应用
1. 评定地基土的状态或密实程度
2. 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
3. 估算地基的变形模量E0
4. 预估单桩承载力
一、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绘制动力触探曲线
2. 划分土层界限
3. 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
一、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节 试验资料整理
1.绘制动力触探N—h或N’—h曲线图
绘制锤击数沿深度的变化曲线,不论是实测的N还是修正的N’,处理方法都相同。
以锤击数为横坐标,贯入深度为纵坐标。对轻型动力触探按每贯入30cm的击数绘制N10—h曲线,—h曲线或N’—h曲线。
2.划分土层界限
划分力学分层的原则:考虑动贯入阻力在土层变化附近的“超前反应”。
超前反应指的是当探头从软层进入硬层或从硬层进入软层之前,动贯入阻力就已感知土层的变化,提前变大或变小,反应的范围约为探头直径的2~3倍。
实际中可以这样处理:当击数由小变大(软层进入硬层)时,分层界限可选在软层最后一个小值点以下2~3倍探头直径处;当击数由大变小(硬层进入软层)时,分层界限可选在软层第一个小值点以上2~3倍探头直径处。
3.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
按单孔统计各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及变异系数,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统计时,应剔除个别异常点,且不包括“超前”和“滞后”范围的测试点。
二、成果的工程应用
1.评定地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