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隋炀帝的功过与性格
隋炀帝作为中国著名短命王朝隋朝的亡国之君,饱受各时期修史者的批判。提及隋炀帝,多与荒淫无道,凶残暴虐相联系。实际上,炀帝在历史上的负面作为与形象虽不可否认,但仍然有其值得肯定的地置极为优越。从经济方面考虑,大兴城已经难以供应中央政府机构的物资需求。如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文帝只能“率户口就食于洛阳”。此时的洛阳,水陆交通发达,天下财赋聚集,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而炀帝主张营建东都,减轻了大兴城的压力,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又是顺应经济中心南移趋势之举。
而其实早在隋建立之初,就想以洛阳为都,如今炀帝即位,营建东都,实为“奉先志”[12]之举。
文帝代周称帝之后,励精图治、厉行节约,特别是平陈统一之后,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史称“开皇之治”。“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13]。可见隋朝建立后仅十来年,国家已经相当富裕。事实上其物资储备之丰,及至唐建国二十年尚未用完。如此雄厚的财力物力,给炀帝大展宏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国家统一的完成,为营建东都提供了安定的政治环境。人口的增长,又为营建东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炀帝在诏书中提及了汉王杨谅造反一事。“今者汉王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14]。炀帝还举周迁殷人一例,来加以佐证。这说明,杨谅叛乱,更是直接导致炀帝决定立刻营建东都。而大兴城,偏于西方,对东方北齐故地、南方南陈故地控制力不够。将政治中心向东都洛阳转移,以天下中心之势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对于国家的稳定有积极意义。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起自涿郡,止于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南北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对于开展如此浩大工程的原因,有人归咎于炀帝贪图享乐,意欲游幸江南。笔者认为,炀帝曾镇守江南十年,对于南方风土人情颇有领略,因此并不能排除他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游玩。但其开凿运河的根本原因却绝不在此,而是出于政治经济交通之考虑。
古代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性不大,水路交通虽然不如陆路交通便捷迅速,但却具有运力大,运输成本低的优点。古代大宗物资如粮食贡赋都主要是依靠水运。然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是东西走向,要想将江南财赋运往北方政治中心,人工大运河的开凿很有必要。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使得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隋朝一统,虽然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有所发展,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战乱导致的大量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得到了很大的开发。江南的富庶,是炀帝决意开运河的经济动因。再者,隋朝灭陈以后,南方地区仍然出现过叛乱。开凿运河,加强对南方的管理,也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所以综上来看,开运河其实与营建东都是一体的。东西两京加上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呈十字架型,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事实上,当时的隋朝疆域就是北周加上北齐再加上南陈故地,十字架将这三大地域牢牢地控制起来。)而大运河的开凿所产生的伟大作用,却大大超乎了炀帝的想象。笔者认为大运河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比长城。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大运河贯通南北,成为经济交流的大动脉。运河沿岸良田得到灌溉,一些城市如扬州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乃至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也赖于大运河将南方的物资输送到长安而得以维持更久。唐朝诗人皮日休亦曾作诗云:“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开凿大运河一事表示肯定。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借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隋文帝时期,科举制出现雏形,到炀帝时,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普遍盛行。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拔官吏,强调任人唯贤。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给寒门士子提供了出将入相的机会,同时也起到了抑制世家大族特权的作用。科举制沿用至清朝末年,为古代封建王朝选拔了无数优秀人才。尽管后面发展成八股取士,但与炀帝时期的科举制差异很大。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其总体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作为这一制度的肇基者,隋炀帝功不可没。
炀帝继位之后,迅速建东都开运河游江都,通过这些措施,帝国的东部和南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雄心勃勃的炀帝,立即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北方边防问题。大业三年四月,炀帝下诏,曰:“自蕃夷内附,未遑亲抚,山东经乱,须加存恤”[15],决定北巡。此次北巡,从西京长安出发,范围包括“安辑河北,巡省赵、魏”[16]。炀帝意欲借此机会向突厥宣扬国威,因而率领大军“径突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