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2009 年,中国面临的是激烈的经济冲击、社会危机的洗礼和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中国社会有着比发达国家更强烈的内部矛盾, 也有社会更不稳定和承受能力更弱的―面。但是, 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处于迈入现代社会门槛之前的潜力, 以度过经济危机, 有更多可缓释矛盾的政治变革空间。以度过社会危机。刚刚告别的 2008 年,注定成为中忆中剧烈转折的特殊年份。奥运会绚丽的烟花刚刚在北京夜空消失, 经济危机就突如其来, 各种坏消息迅速覆盖了那辉煌一瞬,很少有一个国家经历如此剧烈的戏剧性转折。这场才开始的危机,将会持续多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何?虽然, 事前无人准确预知,但人们今天比任何时候都关注 2009 年。因为人们希望抓住一种对未来的确定性。危机对社会最大的改变和影响, 是人们对未来确定性的丧失。它是一个社会稳定所需的无形锚链, 一旦丧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震荡和恐惧。转型期的中国, 正处于一个矛盾冲突高发的阶段。对此,中国有理由比发达国家抱持更多担心和焦虑。然而, 社会问题远非经济问题, 没有任何公式可以推论、预言, 谁都无法得出 2009 年中国社会和政治趋势的清晰的预测报告。但是,如何避免经济危机引发剧烈社会震荡和冲突,共克时艰,以保全改革开放 30年来取得的果实, 还是有许多规律和“应然”的逻辑可循。这正是我们推出本期专题的初衷。 2 陌生的经济危机尽管对经济形势有不乐观的预期, 但还会有忐忑的问题: 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会像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样吗?中国会像 1997 年那样迅速走出阴影吗? 1997 年的危机, 中国经济体本身并非诱发因素之一, 对中国的影响只波及外贸和投资。而中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走出 1997 年的危机,极大程度上, 是因为中国后来有了两台拉动经济的强劲发动机。其一是住房政策改革,新兴的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其二是中国加入 WTO ,有了强劲的外需发动机。而今日中国的经济危机, 不仅是受美国金融海啸拖累, 更是这两台发动机在不良运行环境下,同时出现了故障。中国制造业横扫全球, 劳动力廉价固然是优势之一, 此外, 政府掌握控制生产要素价格的绝对权力, 土地、能源、环境的价格被人为扭曲而降低,更是另外一项独门优势。理论上, 中国拥有极多劳动力, 但国际市场其实存在一个极限的自然边界。本刊曾在 2005 年一期卷首语指出,出口加工业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产能投入,迟早会因为碰上这个自然边界而发生经济危险,所以,必须未雨绸缪, 培育国内市场, 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分依赖。但是, 中国扩张性的产能投资正好碰上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 两者的负面效应在短期内互相抵消, 即中国把美国人买中国产品的钱, 借给美国人继续消费, 这种不可持续的“双赢”模式最终在今天走到崩溃的临界点。关于房地产业这台发动机,本刊亦曾在 2006 年初《但存方寸地留得 3 子孙居》的卷首语中强调,在土地所有权和政府权力未厘清的情形下,中国房地产业存在着独特的隐忧: 对地方政府来说, 房地产业相对任何行业, 都更易于调控, 同时, 长期处于财政焦渴状态的地方政府, 会逐渐形成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因此中国的房地产热, 绝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房地产热。在市场需求和资本逐利之外, 还有地方政府的推动。对中央的宏观调控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