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
随着高考钟声的敲响,我高三的工作也结束了。回想这一年以来的教学工作,既有惊慌也有激烈,既有收获也有不足,为了吸取阅历教训,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成果,特总结如下:
高三复习我们按安排:课程改革; 创新 ;教学方法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旧存在诸多弊病,如学校忽视师资力气建设、老师缺乏敬业精神、学生课堂学习兴致不高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爱好,只会考前突击,事实证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突击性学习是难以获得优异成果的。因此,笔者认为改善历史教学现状,首先要摒弃轻视历史学科的错误观念,其次老师应当采纳创新型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阅历,着重探析创新型历史教学方法。
一、建立同等友好关系
只有敬重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笔者认为老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同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讲“题外话”,在自我介绍后即兴演讲:“宁肯苦自己,绝不苦学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时的欢愉换取永久的叹息”,这是我对学生们的忠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的处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宽恕,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是我的愿望;“理解万岁”,这是我提倡的口号。我的演讲博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的掌声。从他们的表情看,笔者是第一个敢于向学生放开心扉的老师,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立下规则,敢于对自己念紧箍咒,的确让他们惊讶不小。通过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同等相互敬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同等友好的关系为我的互动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想式巧记忆
很多学生和老师对历史学科的相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当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明显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学忆部分,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笔者采纳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忆。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记作“拉大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明朝三大奇书《西游记》《三作“孙悟空卖三水馒头”;美作“气死美国”等等。此外,笔者还通过编制歌谣或者编对联的方法教学生巧记忆,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夫斗争》一课,笔者编制对联“755~763安史之乱被平安;郭子仪、李光弼功劳最大应当记。横批:由盛转衰”。对联朗朗上口又轻松好玩,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学问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也主动开动脑筋,编制对联记忆学问,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团大战发,老彭挥八路,华北把敌杀”。
三、敏捷插入故事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味同嚼蜡,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亲密关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为了避开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倦心情,笔者从不带课本入课堂,而是将学问融会贯穿传授给学生,此外,为拓展学生学问,加深对学问的了解,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敏捷地插入故事。如讲授二战爆发与扩大时,为加强学生对希特勒的印象,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希特勒视察疯人院,问病人是否相识他,病人们摇了摇头。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气之大,可以与上帝相比!”病人们露出鄙视的笑容,其中一个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起先得病时也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疯了。希特勒的疯狂、高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深化浅出解难题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觉当历史学问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大时,学生对学问的理解较困难,作为老师,应当化难为易地解决困惑。如鸦、片斗争之后,中国的社会冲突由地主阶级和农夫阶级的冲突转化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冲突。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兄弟俩为分家不均正在酣战,有人传信说:“快点吧,你们的弟弟快被别人打死了!”同学们揣测一下,兄弟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去救他弟弟。”为什么?“同胞兄弟嘛!”地主阶级和农夫阶级的冲突就似乎是兄弟俩之间的冲突,当遭遇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冲突就被搁置起来,先要全力以赴地打击外国侵略者。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老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正确相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学问的发展,有助于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醒悟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4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老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老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