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绿光芒》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绿光芒》读后感.docx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22/4/2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绿光芒》读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绿光芒》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有意义的书,照亮了我的假期,使它变得充实起来——《绿光芒》。
《绿光芒》这是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的作品,这里记录了他从小到大的人生,和他从镜湖像个大砚台,小姑夫跳在砚台里。
作者那时应该是思绪万端,而读者跟着作者的笔端兜兜转转,慢慢进入到文字的背后,接着浮想联翩——生命、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命运""
梅教授的文学语言风格是多样的,这让读者有了多元的阅读体验。书中有散文诗般的句子:
我坐在了我外婆的身边。这是在浩浩的长江边上。遍野的菜花金黄地散发着暖和,散发着乡下诗意,让我不需要有伤感。我只想快活地对外婆说:“外婆,你的这儿真好啊。”那暖和来自天上的照耀,诗意也是那么简单地从地上金黄地长出,怒放得意气风发。我的不认识字的外婆,就这么心满意足地躺在了诗的照耀里。
为儿童写作的作家是有赤子之心的,所以人生经历中的甜酸苦辣常会被敷上诗情敷上暖意,还有童话式的意象。我的朋友永通兄说,梅教授的文学性人生与现实性人生融合得几近完美。他的文字散发着热爱生命的温度,由近及远,温暖这个世界。

一个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间在中国生活过的有良知的中国作家,是不会回避那段岁月的。《绿光芒》中有一篇《扑通》。写的是十六岁的梅子涵怕别人来抄家的故事。为了避免意外,作者决定自己先把自己的家抄一回。一抄就抄出一大堆“坏书”。面对一大堆“坏书”,作者一次次地问妈妈:
“怎么办呢,这些书。”妈妈没有说怎么办。
我想烧掉。可是到哪儿烧呢。如果被发现,会当反革命的。如果晚上偷偷丢进垃圾桶,一把被抓住,还是反革命。
我想过撕,一张一张撕,然后丢进马桶里冲了,但是那么多书,怎么撕,怎么冲,在粪便池里不是还是会被发现吗。
是怎样严苛的政治环境让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惶惶不可终日到这样的地步。十六岁不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花季年华吗。可是没有花,没有美,只有作者口中的“神经病”。在那个可怕的岁月里很多人都是“神经病”。冯骥才先生曾细致地描述过自己如何将手稿藏在自行车架子里,最后又极度不安地取出销毁的过程。我父亲曾提醒我,看过的书信如果不要了,要用火烧掉。那时,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了。《扑通》的最后,伯伯将祖父留给他的《红楼梦》转送给“我”。因为祖父留给父亲的《红楼梦》被“我”主动交给造反派了。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我读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想是什么让伯伯有勇气留下了这套《红楼梦》。是什么让妈妈面对乱世保持着哪怕只是脸上的平静。
汪曾祺先生说文学应该有益于世道人心。《绿光芒》做到了。在那个共进晚餐的漂亮花园里,花开得灿烂草绿得耀眼,我见到梅教授在一本精美的笔记本上专注地书写,我听到朋友们讲述发生在梅教授身上的优雅轶事。在人情日渐粗陋,语言日益粗鄙的时代,我们读到了《样子》。梅教授年轻时在奉贤当知青,回家探亲时会在中百公司对面的一个饭店吃饭。有一次他在饭店里遇到了一个戴贝雷帽的男人。
他吃饭时依旧戴着帽子,那时他点的清炖小白蹄刚刚端上来。他在小碟子里倒了一点酱油,就舒展双臂吃起来。他有四十多岁了吧。目光安定,可是神情里有很多的兴致。这个情景给作者留下太深的印象。他继续写道:这应当是我长大以后第一次看着一个人很有热望,可是斯斯文文地把一只清炖小白蹄吃得干干净净。尤其是他一丝不苟地夹着一小块蹄髈皮蘸一蘸酱油放进嘴里,往下一咽,太让人着迷。他没有点别的菜,在那个不大的圆桌上,那餐午饭,他只吃了一碗饭,一只清炖小白蹄,但是他把“妙不可言”留在了对面桌上的两只眼睛里。
读到这里,我不仅知道了,梅教授的优雅其来有自。而且还知道,斯文,只要人的身上有受过教育后留下的斯文,人在面对磨难时就能坚强,面对暴行时就能投去蔑视。即便是斯文遭受侮辱时,也能秉持悲悯之心视之,坚守文明的价值观以战胜野蛮。
梅教授的笔下不仅有文雅的知识分子,亦有保安、小摊贩、快递员、清洁工等底层民众。他们勤劳善良质朴。见到小区里的清扫工不被尊重,梅教授主动为他们鼓与呼:真正平等的事是没有的,但是稍微合理,比较合理,尽量合理,是可以做到的。一个扫落叶的人,不是落叶;一个清除垃圾的人,应该被尊敬。但尊敬不是只写一首诗献给他,只在电视节目的舞台上深情朗诵,而是也要给他们恰当的薪水,蓝领黑领,都必须有领子,今天的事实是,许多的“无领”人,他们每天干的事倒的确是在添砖加瓦,气喘吁吁,而白领金领里面,偷梁换柱的不少,干脆把墙角挖了带回家的也不少。我说的这话我负责,请你别和我辩论。
叫我们相信童话的充满诗意的梅教授不见了,写戴小桥故事的幽默的梅教授不见了。我们看到了面对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