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
摘要: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增强其核心
竞争力和创造力的迫切需要和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实践制度,对实践教育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内容形式
、方法途径、操作流程、时间要求、成果考核、推优奖励及有关政策等均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使
实践教育贴近研究生的发展需求,贴近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国家的培养目标。
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聘请一批有学术成就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研究生的实践导师,请他们向研究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实践导师的遴选可根据实践导师职责
与考核办法、实践导师的留用与淘汰机制等来运作。这样既能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共享,使课堂
教学成果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又便于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
建立健全研究生挂职锻炼、岗位实习、教学锻炼、学术合作等实践教育的制度,鼓励他们到实
践去锻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和想法去学习、去思考、去交流、去请教,用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和观点去分析、解释现实问题,甚至提出对策。
制定《实践教育实施办法》《实践教育督导工作职责》、《实践教育安全管理规定》《实践教
育经费管理办法》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实践工作情况、提交实践总结报告。高校需关注研究
生实践动态,密切联系实践单位,做好督查工作。同时建立实践单位反馈机制,实践单位定期向学校反
馈研究生实践状况,确保实践教育“货真价实”。 (三)建立实践教育基地
实践基地是进行实践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研究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他们在那里扮演
着“准职业人”的角色。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抓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实践教育的重要基
础。高校应与企事业单位、部队、地方政府等合作,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业党团、人文遗址、历史人
物故居等地,逐渐建立一批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种类多样的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并根据《实践教育
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从建设条件、权利义务、规范管理、挂牌评估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坚持
互相支持、持续稳定、教学与就业相结合的基础上,定期征求实践教育基地的意见和建议,利用高校的
人员和智力优势为实践教育基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实践教育基地才能成为实践单位、研究生
、高校的共同需求,不断提升层次和水平,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四)丰富实践教育形式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高校要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导向,构建以专业实践
内容为主、非专业实践内容为辅的多层次实践教育体系,并进一步丰富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所谓专
业实践内容,是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专业实习、以课程为基础进行的专业调研等。所谓非专业实践内
容,就是对学生来说不是硬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