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正文
第一篇: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
请了解你的孩子——读后感
各位爸妈,你们了解你的孩子吗?中国的某教育学会曾做了一次测验,请来了十位学生的家长,给每一位家长派发了一份问卷,标题是:“你了,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
生我者父母也,、学习、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身心感觉越来越疲惫。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孩子要求也越来越高,迫使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精力。于是,家长们每日奔命于孩子的教育和工作之间,不断地感叹“今日之孩子竟如此难养”。
6
认真揣摩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偏离自然太远,一切都是急匆匆的,被速成的,就连孩子的学习成长也被这种潮流簇拥着往前行走。君不见,一个个辅导班、特长班“逼迫”着家长,“逼迫”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有很多的理由为我们自己辩护,却很少有时间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周遭的家庭都是如此,我不如此,岂不要落伍?孩子不是会吃亏?
孩子从其蹒跚学步,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初中、高中,大人们都在焦急、紧张、催促中度过,孩子们呢?依然我行我素。这两个阵营如水火般难以相融,每天都在争夺主动权。不是孩子向家长屈服,就是家长向孩子臣服。是家长错了吗?抑或是孩子错了?
陪着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一个做家长的心愿。孩子高兴不高兴、快乐不快乐是每一个家长特别关注的事情。但在孩子前行的路途上,我们是不是有过很多的焦虑、急躁和不耐?看着孩子进步的那么慢,我们恨不得抱着、背着他,替他往前走。在这样的心情驱使下,什么快乐、高兴统统看不到、听不见、感受不了。结果呢,孩子受伤,我们疲惫,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等到明白的时候,孩子长大了,带着“伤”;我们也老了,带着“痛”。谁之过?
第二篇:《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8
今年寒假学校推荐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中国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也就是我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8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