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呵护童心挥洒爱心
【摘要】: 孩子是希望,对孩子的教育事关祖国强盛,民族复兴。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过分追求成才的教育行为扭曲了孩子的心灵,丧失了人性本真,造成了痛惜的悲剧。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以亲和、包容、赏识的心态,去关爱孩子,呵护童心,同时挥洒爱心,构建和谐氛围,尤其是和谐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童心  和谐
常看到一些孩子在节假日参加各种培训而疲于奔走的身影,更不必说行课期间的紧张与苦累了;常听到一些孩子在松懈下来时无奈而真实的声音——我好累,更不必说繁忙时的困顿以至无语。弱小的身子背负了太多太多,稚幼的心灵承载了太多太多……难道这样苦出来、累出来的孩子,才能成大器、立大业? 未必尽然!我们常看到步入大学殿堂的天之骄子们的迷茫与困惑,甚至也曾听到竟有人不堪心灵的重负而杀他或自杀。马加爵其人,无人不晓;其事,无所不知。一个生于贫困,奋起于贫困的大学生,一个即将跨出校门,报答父母,回报社会的国之栋梁;却为了一些琐碎的个人恩怨,残忍地杀害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四个同伴。
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真实报道:一位即将留学的高材生自杀了。至于还在书海中奋争,准备跨进大学的学子中,发生的悲剧仍在继续。鲜活生命消逝,血淋淋的事实不仅让我们扼腕痛惜,更使我们理性深思:成才是凌驾一切的人生目标吗?成长与成才孰重孰轻? 悲剧让我们警醒,理智令我们清醒:畸型的教育造成了畸型的人格,畸型的人格制造了不和谐的心灵,不和谐的心灵导致了不愉快甚至不幸事件的发生。在我们看来已是成大才,就美名的人上之人的一部分精英才子,尚且心有偏激,何况更多的无名凡夫呢?在成才压倒一切的教育中,我们的孩子究竟过得怎样?他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又想要得到什么? 先看看我们的大人们一手为他们安排的生活。一方面,当今的孩子享受着前所未有物质富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王子、公主般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承载着社会、家庭、学校太多的厚望。他们起得早,睡得睌,作业多,时间紧。分数决定他们的痛苦与欢乐。他们匆忙着自己的匆忙,烦恼着自己的烦恼。他们少年老成,惯于服从,机械训练,渐失灵性,以致丢失生命之初性本善良的至纯本性。那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呢?
先看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在他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氏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旁人猜想定然不一。苏霍姆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于是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妈妈病得很重,我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可如今呢?传统的道德说教,让学生耳熟能详;真正的爱的感悟,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却显得如此淡薄、苍白。我们不难看到,成才固然重要,而关注人性,关注成长,才是我们的根本。如果教育继续以造就人才为终极目标,那么势必会给社会的美好埋下隐患! 那么,作为现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