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考作文素材
——杨绛
【人物档案】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 1911 年, 1932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 年留学英法,回国后
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 年后,在中国杀??而沉重的伤悲未把两人压垮, 在此期间, 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八卷本的《堂吉诃德》。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 1981 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
“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不过,书出来后,却只能在柜台底下卖,丁玲甚至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学级;《干校六记》是大学级。
“最才的女 ”,创作翻译双高峰
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 “仙童好静 ”,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 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
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 “笔杆子 ”,东吴大学 1928 年英文级史、 1929 年中文级史,都由她 “操刀 ”。
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
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 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 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 她的第一篇散文 《收
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 ?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
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
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
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 怎么凑也不合适, 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
“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
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 “灶下婢 ”,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在陈麟瑞、
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没想这位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 “出手不凡 ”,第
二年《称心如意》 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 “引来阵阵喝彩声 ”,一鸣惊人, 她所署的笔名 “杨绛 ”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讽刺幽默,流畅俏皮,颇
有英式戏剧的风格。杨绛的父亲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听到全场哄笑,问杨绛: “全是你编
的? ”她点头,父亲笑说: “憨哉! ”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说: “你们都捧钱钟
书,我却要捧杨绛! ”
新中国建立后,知识分子普遍遭受冷板凳的待遇,翻译无疑更为 “安全 ”。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
到清华读研时, 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 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 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
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
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 “应考 ”。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 “很好 ”,推
举发表到 《新月》 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 走上了翻译的道路。 她翻译的 47 万字的法国小说 《吉
尔 ?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 “杨绛最好 ”。
1958 年, 47 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
译稿历经 “文革 ”的摧残, “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 ”,最后 “九死一生 ”,逃过劫难。 1978 年 4 月,杨绛
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 6 月,西班牙惊讶道: “《堂
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 ”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
“今年出版的。 ” 1986年 10 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 75 岁的杨绛一枚 “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
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写于 1980 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小说。 “洗澡 ”是建国初 “三反 ”运动中的专
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 “肮脏 ”面彻底 “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