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逻辑学》的教学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逻辑学》的教学研究.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2/22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逻辑学》的教学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引言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材编写,当然不能因循守旧而应不断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持续推动学术研究发展,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虽然如此,但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基础上,绝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否则, 不仅达不到创新目的, 有时反而会因别出心裁的新概念及其定义、划分的逻辑混乱等, 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甚或盲从。在《逻辑学》教材中, 就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其要者问题, 以供讲授《逻辑学》课程老师教学参考。一、关于相关章节中的“规则”或“规律”问题在《逻辑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有关于“规则”的阐述。如定义的“规则”, 划分的“规则”, 三段论的“规则”, 还有证明和反驳的“规则”等。逻辑要求正确的思维必须严格遵循这些所谓“规则”,这当然应该。但人们思维过程中遵循的这些内容究竟是“规则”还是“规律”我的观点则不同于传统。规则和规律有着本质不同。规则是制定的, 是否违规最终须由人裁决。然而规律却不然, 其只能被发现而不能制定, 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不管你意识到与否,只要违规,就非碰壁不可,并最终由“自然”来决定。再如逻辑中关于“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这个命题,我们之所以认定是规律而不是规则,最根本原因,也在于其由前提得出的结论, 不论是大项扩张还是小项扩张, 都不正确或者不必然正确, 但均非人所决定而实属自然。还有如太阳升起天就亮, 太阳落山天就黑。这是谁也不能违背的规律, 而绝非规则。因此人们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是规则抑或是规律, 就非常明白。虽然如此, 但高校逻辑教材, 甚或高中语文课本, 凡涉及到这些内容的分析, 无不将其定性为“规则”。其实这些“规则”,都是被发现的“规律”, 因此必须严格遵循。为避免概念混淆杜绝这认识偏差, 笔者吁请逻辑同人编著教材和讲课时, 改定义, 划分, 三段论, 证明和反驳的“规则”说为“规律”说。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遵守同一律并使《逻辑学》这门基础学问更加科学。我的《普通逻辑通释》教材不仅纠正这种错讹,而且更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学生认可。二、关于从“判断”到“命题”的“创新”问题所谓判断,上世纪新时期初由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吴家国和来自全国十大高校专家集体编写的最具权威的《普通逻辑》,将其定义为“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例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 或者“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该教材解释这两个判断“前者断定:‘人的正确思想’具有‘从实践中来的’属性; 后者断定‘人的正确思想’不具有‘从天上掉下来的’和‘头脑里固有的’属性”。该教材出版之后, 很多新的逻辑教材也相继问世。虽然当时各种新的逻辑教材基本沿用该教材此项内容的定位和定义, 但后来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 更多的逻辑教材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的教材当然不能完全重复前者的定位或定义, 于是纷纷“创新”, 这就出现了将“判断”转换为“命题”的情况。三、关于划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关系问题逻辑教材一般都将“划分”归纳出 4 个规律性要求,这即划分后不能多出子项或少出子项, 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 划分后的子项不能相容, 还有划分应该根据层次逐级进行等。虽然不同教材对其表述大同小异这很正常, 但很多教材均没有阐述前两个规律的内在关系, 而只各自论述分析。其实中间两个规律是互为因果, 即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