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篇宏观经济问题
第十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1
施祖麟
第十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第五节经济增长周期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2
施祖麟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基础上的。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3
施祖麟
1、经济增长集中体现在商品供应量的不断增长,
实际GDP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人均实际GDP增长是较好的衡量。
2、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3、制度和意识的调整——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制度创新才能有效保证技术创新实现。
一、含义: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4
施祖麟
二、特征
产量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均相当高;
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很高——技术进步的标志
经济结构的变化速度是高的;
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迅速改变;
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但很不平衡。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5
施祖麟
三、经济增长的成本与收益
收益:
财富增加了人们的选择的范围,
商品总量↑,就业机会↑,收入↑人们自由空闲↑,服务↑,人们生活质量改善。
成本:
资源(能源、水)的耗竭;
环境的污染;
人们精神上的高度紧张;
制度变迁的适应程度。
↑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6
施祖麟
一、决定因素的基本分类
1776年Adam smith: 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资本(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投入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引起的全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索洛等的数学分析:
两边对时间求导:
---- 技术创新,管理改进
教育水平的提高,知识、
经验的积累
第二节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7
施祖麟
二、增长因素的具体分析
生产要素投入量: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提高;
资本(包括土地)数量上
的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等资源配置的改善;
规模的节约;
知识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
应用。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8
施祖麟
丹尼森分析美国1948-1981年间经济增长源泉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9
施祖麟
第三节哈罗德-多马模型(有效需求原理)
一、哈罗德模型
1、假定:
a、社会全部产品只有一种,或用作消费或用作
投资,故称一部门增长模型;
b、规模报酬不变;
c、资本-产量比(K/Y)、劳动-产量比(L/Y)、
资本-劳动比(K/L)保持不变;
d、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存量为K,不存在折
旧。
宏观经济学第十讲
10
施祖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