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演示文稿
1页,共59页,星期五。
优选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2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一节 概述
生物性食品安全危害:食品在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烹饪直到食用
17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二节 细菌
五、肉毒梭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化学毒物和神经毒物中毒性最强的一种;
致死率为30%-50%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蔬菜、豆类、鱼类、民间自制的发酵制品等
18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二节 细菌
六、蜡样芽孢杆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革兰氏阳性杆菌;
对酸环境敏感(pH5下明显受抑制);
耐热,100度下20-25分钟方可致死
19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二节 细菌
六、蜡样芽孢杆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产生肠毒素;
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的明显变化;
呕吐型或腹痛型胃肠炎等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米饭、米粉、乳、肉类及制品、蔬菜、水果等
20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二节 细菌
七、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人和动物肠道;
革兰氏阳性杆菌;
最适宜温度45度。
21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二节 细菌
七、产气荚膜梭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产生外毒素、肠毒素、侵袭性酶和荚膜;
坏死性肠炎;
致死率40%。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肉类和鱼贝类等蛋白质性食品
22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二节 细菌
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革兰氏阳性杆菌;
最佳温度30-37度;
嗜冷;
耐热性较强,63度下15-20分钟才致死
23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二节 细菌
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活菌入侵;产生溶血素O;
败血症、脑膜炎、脑脊膜炎、心内膜炎等;
病死率20%-50%
3、食品安全危害
易受污染食品:蔬菜、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奶酪、冰淇淋等。
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24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二节 细菌
九、阪崎肠杆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主要寄生在人和动物肠道中;
革兰氏阴性杆菌;
新发食源性条件致病菌
25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二节 细菌
九、阪崎肠杆菌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主要对象是婴幼儿;
致死率33%-80%;
脑膜炎、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3、食品安全危害
污染来源不明;
主要为婴幼儿配方奶粉
26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三节 真菌
真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类群,包含酵母、霉菌之类的微生物,及最为人熟知的菇类。
有细胞壁、无叶绿素、无根叶茎,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
真菌自成一门,和植物、动物和细菌相区别。
27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三节 真菌
一、产毒真菌
真菌毒素作用:减少细胞分裂、抑制蛋白质合成和DNA复制、抑制DNA和组蛋白形成复合物、影响核酸合成、降低免疫应答等。
28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三节 真菌
1、真菌产毒特点
仅有少数真菌菌株产毒;
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表现出可变性和易变性;
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而同一真菌毒素也可由几种真菌产生;
产毒菌株产毒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基质种类、水分、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通情况。
29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三节 真菌
2、主要产毒真菌
曲霉属(如黄曲霉、赫曲霉等);
青霉属;
镰刀菌属;
交链孢霉属等
30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三节 真菌
3、真菌毒素中毒特点
主要通过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如发霉的玉米、花生、糕点、面包等)引起的;
真菌毒素耐热性强,蒸、煮、炒等常规烹饪方法不能杀灭;
无传染性,不产生抗体;
具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31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三节 真菌
二、真菌毒素
1、黄曲霉毒素
1960年英国10万火鸡死亡事件。
32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三节 真菌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
33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三节 真菌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
耐高温,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
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也,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癌症。
毒性比氰化钾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
34页,共59页,星期五。
第三节 真菌
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