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重思师道尊严
王安琪 摘 要:塑造新的教育者形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问题已引发社会各界讨论浪潮。“师道尊严”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或为人推崇,或为人抨击。为对该词形成深刻、准确、全面的理解,文章从剖析该词义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对此,荀子论证较为细致: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捷径,书本知识过于简单,缺乏详细说明而使学生难以领会;或言语过于隐晦,缺乏清晰的解释而使学生难以理解,故为学必须接近贤师,诚心请教良师则学习日进。第二,教师是决定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学生的道德行为、知识才能、观察能力、论辩水平、勇敢品质等,都与师教有关。“故人无师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第三,“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教师则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榜样。“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
综上,师道之所以尊严,是国家安定与个体成长的共同要求,而“师道尊严”则是我国古代学者清明智识的体现,是思想家对于国家、社会、教育、教师间复杂关系的精准认识。在战乱纷繁、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谋发展、求统一为大势所趋。当时的有识之士已注意到凭借武力即便能建立政权,也难以维系持久,通过文教而化民成俗,才是国泰民安的有效途径,由此“师道尊严”成为此后历代统治者和儒者重视教育对社会教化作用的标志。历史证明,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众教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绵延久远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随着“师道尊严”为统治者所接纳和推崇,“道”的内涵以及“师”与“道”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道”被窄化为符合统治者利益的规范;尊师与择师的关系被割裂,无论是否有道之师,都以“师道尊严”标榜自己;原本寓于“师道尊严”中,对“师道尊严”的合理性起着支撑作用的学术平等思想,如“当仁不让于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精髓被剥离,“师道尊严”沦为孤立的教条,教师权威被绝对化。这些变化使“师道尊严”这一文化传统在促进社会安定和个体发展的同时,亦引发许多负面后果:养成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不良民族性格;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妨害健康的师生关系等。这些负向功能的产生并非尊师之过,而是由于对“师道尊严”的理解失当所致。
三、关于针对“师道尊严”批驳的思考
基于上述对“师道尊严”的认识与分析,我们可以较易分辨出当前社会上批驳“师道尊严”的观点其实是源于对其内涵的曲解乃至误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一)为维护“师道尊严”,教师必须严厉对待学生
持此观点者和因此观点而责难“师道尊严”者不在少数。很多青年教师接受的第一条规劝就是:一定要严厉对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这其实是对“师道尊严”的曲解。由上文可知,“师道尊严”与教师对学生要严格、严厉并无关系。“尊严”本义在于“尊”,并非“尊”与“严”。所以,将“师道尊严”解释为为师之道在于严格要求学生,以使学生尊重知识,或解释为处于权威地位的教师应以严格的要求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向学生传递知识与真理等,可谓望文生义。有些教师曲解了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