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小学品德教育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40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品德教育总结.docx

上传人:羹羹 2022/4/27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品德教育总结.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小学品德教育总结
第一章:品德开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根底
一、名词说明
1、品德、道德、德行的区分 品德:
一种是“大”的品德含义,即品德本身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另一种为的根底。
〔3〕内疚感:指个体做错了事情,并感到自责。内疚感的产生是一种相比照较困难的过程。产生须要满意四种心理条件:
①个体必需将准那么内化并且在须要时刚好识别,即意识到过错或过失。










②在违规时意识到并理解损害行为的紧要性,反过来思索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即当前的错误是由自己造成的。 ③反省自己的动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
④不仅要感到内疚,还要有违规犯错感,主动对所做的损害负责任。
二、大题
〔p28〕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从一个特别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开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根底的公允系统阶段,经验了一个前道德阶段和两个道德阶段。
〔1〕前道德阶段。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那么,也不理解规那么的真正含义。他们的行为既不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行为受外部规那么的约束。此阶段儿童思维比拟刻板,认为规那么是由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行更改,且必需要遵守的。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来进展判定。在处罚方式上,儿童倾向于采纳强制性的处罚,即为了处罚而处罚,处罚措施与行为之间没有关联。
〔3〕自律道德阶段:10或11岁以后。思维更加敏捷,认为规那么是可变的,人们可以主管地制定社会规那么,也可以挑战现有的规那么。同时,在大家都同意的前提下,还可以修改规那么。为了满意人们的须要,有时候可以违反规那么。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会依据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来判定对错。在处罚措施方面,儿童能相识到处罚的本质意义,会采纳回敬型处罚,即依据错误的类型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让犯错者相识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削减错误的行为。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水平一前****俗道德水平:能相识到规那么的存在,认为规那么由权威人物制定,人们为了幸免处罚或获得个人利益而遵守。
①阶段一处罚和听从的定向:缺乏是非观念,认为免受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指责、指责都是坏的。他们因为胆怯处罚而遵守规那么。
②阶段二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实现个人目的而遵守规那么。在必须程度上考虑别人的观点,但他人定向的行为最终也是为了获得汇报
〔2〕水平二****俗道德水平: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维持社会秩序而遵守规那么。道德动机是从详细的处罚和报偿开展为获得社会赞许和幸免责问。
③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符合道德的行为就是让人开心,给人协助或得到别人认可的行为。遵守道德规那么的目的就是为了被别人看作“好人”。
④阶段四 遵遵守法律规阶段:道德动机不是胆怯处罚,而是坚信规那么和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正确的行为就是遵遵守法律定权威所指定的规那么行为。
〔3〕水平三后****俗道德水平:超越现实道德标准的约束,到达完全自律的阶段。
⑤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相识到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群众权益,不符合时,应当修改,个人必需遵守修改后的法规,不然就是不道德。










⑥阶段六普遍道德原那么的定向阶段:依据自己的选择的符合良心的道德原那么来判定对错。关注普遍公众的抽象到的方针或原那么。
3、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共享、助人、捐助、谦让、劝慰、怜悯等。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逐步增加。
4、小学生有哪些攻击行为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