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中的“四贴近”.doc

格式:doc   大小:103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中的“四贴近”.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17/2/24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中的“四贴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中的“四贴近”普通逻辑学在高校文科专业当中是一门让学生感觉较为头疼的课程, 它所具有的抽象性、严谨性、精确性的特点让擅长于“形象思维”而拙于“逻辑思维”的文科学生望而生畏。但“通过逻辑学基础理论的学****训练,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 为其学****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故大多高等师范院校文科专业把普通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纳入到考试科目当中, 在文科课程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教学前提下, 逻辑学的教师应拓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 避免学生厌学或不学的情形,同时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中央财经大学现代逻辑研究所袁正校教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针,在中央财经大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从“教学案例”入手, 将所讲知识要点有机地融入到案例当中, 另辟“案例”蹊径, 将学****者引入教育情境。案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事例把较为抽象的逻辑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 能由“此”及“彼”、由“外”入“内”,达到一种知“例”明“学”的效果。教学案例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又是教学环节当中重要的一环。选取合理科学、准确恰当的教学案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选取及采用教学案例的原则应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考虑地方院校学生生源特点, 坚持教学中所用案例以“准确为前提,贴近为要点”的教学思路,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专业背景,遵循“驾轻就熟,温故知新”的启发性原则所谓“驾轻就熟”,就是所例举的教学案例应考虑学生专业背景, 这样更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法律逻辑学》所用案例大多以法庭审理案件为主。对于学文科的学生来说, 采用一些成语寓言故事或古典名著片段等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来阐述和讲解逻辑知识要点,确实能做到“温故知新”。例如:《公孙龙· 迹府》篇: 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 则穿请为弟子。”……“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 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选取这样一个文言片段,可以在进行分析前让学生先进行白话翻译,随后要求学生做一个换位思考,继而提出问题: 假设你是孔穿,面对公孙龙的反驳能够做出怎样的回答或是辩解? 接着以公孙龙与孔穿二人的互辩内容提出一系列如下与逻辑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 文中“此先教而后师之也; 先教而后师之者,悖”,“先教而后师”就一定“悖”吗? ,此处的“悖”是什么意义上的“悖”? 如果你认为此处“不悖”又作何解释,请给出充足的理由? 2. 孔子从仁义的角度把“楚人”与“人”区别而论,实质为概念的概括,即“楚人”可概括为“人”,意思是仁义不应有国界, 这就好似墨子所讲的“兼爱”。但是公孙龙的“白马”与“马”二者是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等方面来进行阐述“白马”与“马”的差异,文中公孙龙以此把二者进行类比是否恰当? 3. 孔子区别“楚人”与“人”,蕴含着“楚人”是“人”, 没有得出“楚人非人”的命题。而“白马论”的中心论题就是“白马非马”,公孙龙把二者相提并论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