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波德莱尔与海子诗歌死亡意象的比较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10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波德莱尔与海子诗歌死亡意象的比较分析.doc

上传人:cjc201601 2017/2/24 文件大小:10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波德莱尔与海子诗歌死亡意象的比较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波德莱尔与海子诗歌死亡意象的比较分析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我们会发现“尸体”“黑暗”“死亡”等意象反复地出现在其中, 尤其是与“死亡”有关的意象。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中国当代诗人海子, 该诗人的作品的中也大量蕴含着“死亡”的意象, 并且海子的***给其作品又蒙上了一重浓浓的死亡的气息。一、二者诗歌死亡意象的相同点“死亡”意象原本就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和角度,并非创作中的主流主题,海子与波德莱尔的诗作中不仅都运用到了这一意象,且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两位诗人都曾用美好的意象来描绘残躯。如: “请在麦地之中/ 清理好我的骨头/ 如一束芦花的骨头/ 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 海子《死亡之诗:其二》) “天空对着这壮丽的尸体凝望/ 好像一朵开放的花苞”(波德莱尔《腐尸》) 两位诗人都用美丽的花朵来形容尸体与骸骨。另外,两位诗人还都将与死亡有关的场景描绘得壮观而唯美。如: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海子《九月》)“天空又愁又美, 像大祭台一样/ 太阳沉入自己的凝血”(波德莱尔《黄昏的和谐》) 两位诗人诗歌中死亡意象的相似性和许多的因素都有关系: 1. 特殊的个人经历波德莱尔“6 岁丧父,母亲为生活所迫,改嫁给一个名叫奥皮克的军官。波德莱尔反对母亲的改嫁,与继父的关系一直不好。”不圆满的家庭生活使他从小就充满叛逆精神,“上大学后, 在巴黎过着放荡的生活, 以示反抗家庭的管束。”正是这种叛逆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使波德莱尔具有着独特、标志性的审美视角和创作风格。海子特殊的经历主要是情感方面的波折,海子一生共爱过 6 个女子, 她们或与海子成为恋人, 发生关系, 或只是在海子短暂的生命中如惊鸿而过。每段感情的甜蜜与伤痛, 对海子的创作都给予了巨大的灵感和启发,成为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另外,波德莱尔和海子都曾尝试过***以求解脱。他们丝毫不排斥将传统审美意义中被认为丑陋、黑暗的“死亡”“尸体”等意象作为审美对象, 相反将它们当做一种由***而来的特殊经验, 作为创作对象和一种心中至美。 2. 特殊的审美价值观波德莱尔“发掘恶中之美”的美学观使他坚决反对把道德上的善恶标准与艺术上的美丑区分混为一谈。海子在艺术创作上主张把语言从道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生成语言的诗意, 还原思想载体的本质。波德莱尔认为“愉快是美的最庸俗的饰物, 而忧郁才可以说是它最光辉的伴侣, 以至于我几乎设想不出一种美是不包含不幸的。”无独有偶,海子则认为死亡与新生一样乃是诗歌之中最美之庆典。二、二者诗歌死亡意象的不同点虽然波德莱尔和海子在诗歌创作,尤其是在“死亡”意象的诗歌创作中, 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时也没有一模一样的诗人和作品。 1. 风格的不同波德莱尔属于法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他将“死亡”作为一种象征手法, 一种标记或符号, 以此来表现其隐含的具体内容, 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这与海子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所不同。海子的诗中大多利用死亡来营造一种悲剧美,是为美来服务的; 而波德莱尔则侧重描写死亡真实的丑恶, 然后将这种丑化为美, 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为丑服务的。 2. 创作背景与思想表达的不同波德莱尔创作《恶之花》于 19 世纪中叶, 诗人用资本主义社会眼中的丑来鞭笞社会中那些殖民者、侵略者、剥削阶级和趋炎附势之人。用与死亡、腐尸为伍来展现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