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有哪些
清明节到了,那么你知道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有哪些吗?来了解一下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今日清明节桥西堍。——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25.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26.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晏殊《破阵子·春景》
27.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寒食》
28.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9.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30. 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31.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3.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34.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35.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6.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37.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38.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39.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40. 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三、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四、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五、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六、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七、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八、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